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政策正文

新乡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2023-03-10 10:01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水生态环境保护水生态保护修复污水治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新乡市人民政府一番《新乡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新乡市重点提出了分流域推进水生态保护的战略部署,从饮用水安全保障、黑臭水体整治、水环境系统治理、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着手,努力实现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形成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统筹推进格局。按照“补短减污、协同增效、统筹治理”的思路,持续实施污染减排,全面提升城镇污水治理能力,狠抓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水平提升,强化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等,促进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新乡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水是生命之源、生存之本、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安全是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流域作为自然界中水资源的空间载体,承载着人类各种经济社会活动,水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治水工作和水环境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并就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等作出了重要指示批示,为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生态环境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市水安全保障工作成效显著,水灾害防御能力持续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不断提高,水利改革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全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果,碧水保卫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饮用水水源地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得到保障,人民群众对水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我市奋力开创现代化新乡建设新局面的关键时期。我市要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机遇,构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持久水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公共服务需求,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乡的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基础。

本《规划》是指导全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 现实基础

“十三五”期间,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认真贯彻落实“水十条”,执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果。完成卫河、共产主义渠清淤复堤和16条中小河流的治理,7座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3项应急水源工程,5座引黄泵站;实施10个小型农田水利项目,9期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完成39.3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一系列水利工程,水利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河湖长制、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水利改革工作进一步深入,呈现出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碧水保卫战成效显著,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全域清洁河流、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四个标志性战役全面完成;水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饮水安全得到保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对优美水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完成中小河流治理项目16个;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6座,病险水闸除险加固1座;完成卫辉市狮豹头乡镇区、柳树岭和辉县市南湖水库等3处应急抗旱水源工程;完成南水北调中线防洪影响处理工程新乡市4个标段主体工程。完成县、乡、村三级水旱灾害防御预案,加强预测预报预警,搭建了防汛异地会商视频会议系统。

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不断提高。“十三五”期间,进一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实施节水行动方案,水资源利用效率效益明显提升,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工业节水效率明显提高,万元GDP用水量67.3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3.2m3,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2020年,全市年用水总量17.84亿m3。城镇节水降损明显改善,全市管网漏失率已降至10%。农业农村节水增效显著,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1.16万亩,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84。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实施,全市共解决39.3万人(其中贫困人口5.9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市集中供水率达到97%,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农村饮水安全全部达标。节水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创建成为省级节水型城市,全市共创建省级节水型载体56个、市级节水型载体99个;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有效进展,长垣市、原阳县和封丘县通过省级验收。

水土保持和地下水治理成效显著。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累计总投资3765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7.7km2。开展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封井专项行动,将城区生产、生活用水纳入公共供水,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用水安全,遏制了我市地下水位下降趋势。

供水灌溉与引黄调蓄能力不断改善。新建大功引黄灌区东大宫提水泵站、人民胜利渠渠首泵站、原阳堤南灌区柳园提灌站、原阳县堤南引黄灌区水源工程改造、封丘县辛庄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等5座引黄提水泵站;有序推进引黄调蓄工程建设,建成卫辉城湖、平原新区凤湖(一期)、经开区平原湖(一期)、延津县城区引黄调蓄工程等多处工程,总库容近2500万m3;获嘉县史庄、平原新区凤湖(二期扩挖)、经开区平原湖(二期)、原阳县城南、凤泉湖等引黄调蓄工程正在实施。农田水利配套更新有序推进,提高了农田抗御旱涝灾害能力。完成大功、韩董庄、祥符朱、群库四个大型灌区共6期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年度工程项目,工程总投资22476万元;完成堤南、辛庄两个中型灌区共3期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年度工程项目,工程总投资4200万元;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项目10个,累计完成投资26550万元。

水利改革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河湖长制全面建立,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将市域范围内所有水体纳入河湖长制管理范围。法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制定实施了《新乡市节水行动实施细则》《新乡市城镇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实施办法》《新乡市引黄调蓄工程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印发了《新乡市“十三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工作实施方案》;先后制定了《新乡市进一步加强河湖管理保护工作办法(实行)》《新乡市河(湖)长制工作市级考核办法》等河湖管理办法;编制印发了《新乡市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加快推进全市引黄调蓄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规划,为我市水资源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初见成效,建立农业水权制定和农业节水激励机制,节水减排成效不断显现。“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推进水资源税改革,开展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工作,做好“千吨万人”取水许可证发放工作。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成效明显。

污染防治攻坚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成立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注重流域污染防治顶层规划设计,将水污染防治攻坚与河湖长制、四水同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有机结合;“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市委、市政府成立水污染防治工作“六人小组”,专题督导推进水污染防治重点工作、解决突出问题。不断创新污染防治体制机制,先后制定印发了《新乡市流域水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制度》《新乡市水环境质量地方政府(管委会)主要领导负责制》《新乡市水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奖惩制度(试行)》《新乡市河流监测及信息发布制度》等,坚持实施水污染防治工作月部署、月考核、月排名、月扣款、月问责工作制度;印发了新乡市《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三体系三机制”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建立责任、监测监控、考核三个体系和排查治理、跟踪监督、奖惩激励三个机制。坚持每周对各乡镇(办事处)河流水质状况进行考核,每周通报,对于连续落后的予以约谈问责。

碧水保卫战取得显著成效。“十三五”期间,我市8个国、省考断面,Ⅰ~Ⅲ类水质断面6个,占比75%,Ⅳ类水质断面2个,占比25%,无劣Ⅴ类水质断面。全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100%。市区和县(市)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8.5%和93%,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城市建成区17处黑臭水体全部消除。

水环境治理和水资源监管能力不断提升。完成3个市级、10个县级、71个乡镇级饮用水水源地规划化建设任务,以及“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划、立、治工作。持续开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新乡段)两侧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完成全市58个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推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扩容提升,新建(改建)污水处理厂3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5万吨/日,新建污雨水管网189km,修建污雨水泵站8座。累计完成958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完成12条市级河流两侧畜禽养殖场清理整治。推动实施用水统计调查制度,组织开展全市水资源基础工作现状调查、入河排污口核查登记、用水统计调查等多项水资源摸底工作。推进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配合完成省级水资源监控能力二期建设。

52_副本.png

第二节 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我市治水兴水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决策要求,立足我市水情,以前瞻30年的眼光看问题、谋对策,准确把握水安全和水生态环境保护时代命题,构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开创协同治水新局面。

一、新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必须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

国家、省“十四五”规划和《新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环境质量改善、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并对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水旱灾害防御、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水污染防治、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河湖长制、用水权市场化交易等方面作出了具体安排。我市治水兴水和水生态环境保护要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系统解决水安全中的新老问题,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提档升级,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持久水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要求,为建设美丽新乡提供坚实保障。

二、新定位: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必须提升水资源刚性约束和水安全保障作用

我市地处黄河中下游,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对我市水安全保障体系、水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带来了重大机遇,亦面临严峻挑战。必须精准把握发展和保护、利用与修复的关系,坚持“四水四定”,以绿色发展为前提,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优化水资源配置战略格局,持续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统筹解决水安全问题,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水安全支持和保障。

三、新思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更高标准打好碧水保卫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向着实现“有河有水、有草有鱼、人水和谐”“鱼翔浅底、清水绿岸”水生态环境愿景奋进的重要阶段,是全面开启水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的攻坚时期,必须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推进水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更高标准打好碧水保卫战,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坚决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推动水污染治理向乡镇、农村延伸,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四、新要求: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持续提升水环境治理和风险防范能力

水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深化治水管水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推进涉水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健全现代水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地上地下、水陆统筹的水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强化河湖长制,推进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水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推动智慧系统建设和应用,不断提高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提升涉水事务管理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全面提升我市水环境治理能力。

五、新优势: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必须统筹实施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环境保护

进入新发展阶段,省委、省政府确立了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的奋斗目标。市委、市政府也明确了围绕“十大目标”、实施“十大行动”,推进“361015”工程的目标要求。“十四五”时期,我市治水兴水工作必须锚定“两个确保”,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统筹推进水源、水权、水利、水工、水务综合改革,统筹水灾害防治、水资源利用、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构建兴利除害现代水网体系,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确保我市在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中展现更大作为。

第三节 挑战与压力

我市地跨海河、黄河两大水系,支流众多,特殊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和发展阶段,决定了治水任务繁重、治水难度较大的特性,水安全压力较大,水利设施、防洪保障仍需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高耗水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水生态破坏现象仍然存在,水环境质量改善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水安全和水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任务重,水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一、防洪减灾工程体系仍存短板

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尚不完善。卫河、共产主义渠、天然文岩渠等主要河道缺乏系统治理,防洪除涝能力不足。水工程安全隐患突出,中小型水库安全鉴定、降等报废缺乏资金,工作推进困难,病险水闸年久失修,带病运行,预警预报、水工程调度体系尚不完善。山洪灾害防治工作任务艰巨,应急预防能力不足,雨情、水情、工情监测能力不足,调度制度不完善,防汛物资维修养护资金缺乏,水利防汛队伍建设滞后,抢险能力不足。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不完善,特别是“21·7”特大暴雨灾害,暴露出我市防洪减灾工程存在的诸多短板和薄弱环节,部分水库、水闸病险问题突出,安全隐患大。

二、水资源总量短缺,地下水存在超采现象

我市水资源天然禀赋差,属于水资源严重缺乏地区,平均水资源总量约11.5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85m3,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l/11。全年降水70%左右集中在汛期(6~9月),年际间丰枯相差悬殊,降雨量受季节影响较大,降水空间分布上存在山区多、平原少。地下水埋深整体上呈下降趋势,自备井使用量较多,全市共有地下水降落漏斗2处。农业领域节水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难以满足高标准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的实际需要,与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距较远。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试点建设标准不高,整体工作进展缓慢。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尚需进一步节约集约

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不完善,境内河流普遍缺乏天然径流,西柳青河、民生渠等支流常年或季节性断流,卫河、共产主义渠、天然文岩渠等重要河流水量均需依靠生态调水。引黄水、南水北调水源等水量调配工程不完善,未尽其用。高耗水发展方式与水资源短缺且开发不合理并存,农田灌溉用水量占比70%以上,生态补水量占比不足5%。部分地区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多年均值为152m3/亩,农田灌溉用水量过高且利用效率偏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与0.7~0.8的先进水平尚有一定距离。中水回用利用率有待加强。

四、水环境持续改善压力较大

随着我市国省考断面增多和水质目标进一步严格,共产主义渠、卫河、黄庄河、天然渠、文岩渠、天然文岩渠等河流断面水质亟待进一步提升,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压力较大;城镇生活污水治理仍存短板,特别是部分县(市)区仍存在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不足,污水管网未全覆盖、雨污分流不彻底等问题,污水处理厂运行不稳定且不能稳定达标,城区黑臭水体尚未实现长制久清;部分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闲置或运维不正常问题突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有待加强,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和利用方式不够规范;产业结构性污染重,绿色转型升级压力较大,以化工、医药、造纸、印染、皮革等重污染、高风险的涉水产业或开发区分布集约化,导致局部区域水环境承载能力处于超载或濒临超载状态,加大污染治理难度。

五、流域风险防范应急能力亟待提升

海河流域蓄滞洪区工程建设和安全设施建设滞后,部分水库、水闸等水利工程病险问题突出、安全隐患较大。卫河、共产主义渠、西柳青河、天然文岩渠等均属于市界河流,流域上下游、左右岸等跨区域行政管理机构,跨区域应急响应联动机制、水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应急处置能力、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等不完善,防范环境风险的应急能力明显不足。

六、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水利发展机制和监管体系仍有待完善。基层水利经费缺乏保障,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专业人才缺乏,发展后劲不足。水利建设与管理体制还有待完善,水利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率还有待提高。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能力有待加强,尚存在监管手段信息化水平低,监测预警能力不足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问题。水土保持监管能力建设尚需加强,水土保持监测体系、科技支撑等仍不健全,亟待提升预警应急能力和信息化水平。水生态环境管理要求提高,现行水环境管理要求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十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需立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亟待完善,仍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政策要求,健全流域水生态环境管控体系。涉水管理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现有的水环境监测网络的覆盖范围、指标项目等尚不能满足生态环境质量评估、考核、预警等的需求。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治水兴水重要论述和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全、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立足当地实际,紧紧围绕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等国家重大战略,统筹推进水源、水权、水利、水工、水务综合改革,统筹水灾害防治、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完善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升水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兴利除害的现代水网体系,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美丽新乡提供坚实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造福人民。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饮水、防洪、水生态环境问题,强化措施落实,扎实推进治水兴水,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坚持节水优先,高效利用。坚持节水优先,抓好节水创建,做到全面节水、合理分水、管住用水、科学调水,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严格实行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以水定需、还水于河、分水到河,推动水资源集约节约高效利用。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协同共治,强化自然恢复、休养生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综合施策。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加强顶层设计,开展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地表地下、城市乡村、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系统解决水灾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问题。

坚持风险管控,保障安全。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注重从事后处置向风险防控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降低安全风险转变,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提高防范化解风险能力。

坚持落实责任,协同推进。落实薄弱环节建设的属地管理和工作主体责任,实事求是、依靠基层,明确任务、细化分工,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绩效考核制和问责制。强化有关部门和地方的协调配合,强化协同治水工作合力。

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完善法规政策体系,依法治水管水护水。加强科技支撑,深化智慧环保建设,强化政府监管。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引导作用,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

第三节 规划目标

“十四五”总体目标:防洪抗旱减灾能力全面提升,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水资源配置格局进一步优化,重点河湖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统筹治理推进格局初步建成,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水生态环境保护能力持续增强。

防洪安全保障有效提升。主要河道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重点河段达到50~100年一遇,主要河道除涝标准达到3年一遇,中型水库安全达标率98%,大中型水闸安全达标率95%,城市防洪标准达到国家规范标准,流域、区域防洪能力进一步提升;完成海河流域蓄滞洪区工程建设和安全设施建设,确保蓄滞洪区内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实现洪水“分得进、蓄得住、退得出”,确保蓄滞洪区有效运行;基本建成高效的决策支持系统,实现防汛抗旱信息监测感知自动化、信息交换快速化、洪水预报预警精准化、决策指挥科学化,全面提高防汛抗旱保障能力。

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增强。加快实施南水北调配套工程项目,科学规范开展引黄调蓄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南水北调水源及引黄水源,有序推进一批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基本实现全市域水系连通及城乡供水一体化。

“21·7”灾后恢复重建有序推进。加快完成水库、河道堤防、蓄滞洪区围堤等水毁工程应急恢复和保障民生的农村供水工程水毁恢复。完成卫河、共产主义渠重点防洪河道重要河段达标建设。经治理的中小河流重点河段达到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小型病险水库安全隐患基本得到消除;蓄滞洪区工程及安全建设、规划内山洪沟治理基本完成;重要低洼易涝区排涝标准基本达到5年一遇;水文监测应急能力进一步提升。到2025年,区域防洪能力全面提升。

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流量管理措施全面落实,供水安全保障明显增强,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明显增强,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建立。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20.838亿m3以内,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7%,水资源配置格局进一步完善,城乡供水保障和抗旱应急能力明显增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

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地表水国省考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70%,地表水无劣V类水体比例,地表水市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取得突破。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有效提升,重要河流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水生态修复初见成效,力争修复河湖生态缓冲带长度25km。

水土保持和地下水超采有效治理。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全市水土保持率提高到80%;地下水监管体系基本建立,重点地下水超采区逐步得到有效治理,地下水超采治理任务全面完成。

涉水事务监管能力显著提升。水文水资源、河湖生态、水土流失、水旱灾害等监测预警体系基本建立,水利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河湖长制深入推进,全市重要河湖水域岸线监管率达到85%,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体系逐步完善,基本实现大中型水利工程安全监测全覆盖,水工程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明显提升,水权水价水市场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水利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完善。

“十四五”目标展望: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完善,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节水型社会全面建成,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示范先行区基本建成,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基本协调;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重点河湖生态流量得到有效保障,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不断提升,水生态功能逐步恢复,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城乡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建成与现代化新乡建设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人民群众饮水安全、用水便捷、亲水宜居、洪旱无虞,能持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水生态环境的需要。

51_副本.png

第四节 总体布局

一、水安全保障布局

立足我市实际水情,围绕国家和省、市发展战略,按照“补短板、除隐患”的思路,以自然水系为基础、重点引调水为通道、综合水利枢纽和调蓄工程为节点,统筹规划一批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灾后重建、水生态水环境等方面的水利工程项目,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供水安全。充分利用南水北调和黄河水源,开展南水北调调蓄、引黄调蓄、灌区改造及城乡供水一体化等工程建设,确保现有可利用水源能充分利用,增强水资源分配调节能力。重点规划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等,提高水源储备量和保障特殊情况下的用水安全。实现丹江水、黄河水、地表水、地下水共同利用,构建起全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防洪安全。启动合河水利枢纽工程规划论证,开展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综合整治、洼区治理、蓄滞洪区建设、水闸除险加固、山洪沟治理、城市防洪工程建设,采取排泄与蓄滞结合、防洪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等方式,补齐防洪短板,完善防洪体系,消除洪水隐患。

灾后重建。全面提升区域防洪能力,有序推进水库、河道、防洪闸、山洪沟等防洪工程水毁恢复工作。完成卫河、共产主义渠重点防洪河道重要河段达标建设。

水生态水环境。开展多种水利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契合生态水利理念,构建宜居自然环境。修复自然生态,对现有的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将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重点建设一批河湖湿地典型生态工程。

二、水生态环境保护布局

以“提升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保证水资源”为总方向,围绕“两域三轴、九带一区、多廊道”的水生态环境保护空间格局,设计规划任务与重点工程,实现“四有、两高、三亮点”。

“两域三轴”:立足海河、黄河两大流域,形成以漳卫运河水系、金堤河水系及天然文岩渠水系为主的水生态环境保护轴。“九带一区”:以海河流域的卫河、共产主义渠、人民胜利渠及淇河,黄河流域的黄庄河、西柳青河、天然渠、文岩渠、天然文岩渠等涉及国考断面或汇水范围的九条河流,以及沿黄河干流的黄河滩区为主,全面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统筹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染综合治理,强化河流水环境承载能力提升和水环境生态修复。着力提升黄河滩区生态环境质量,深入开展滩区综合治理,重点实施沿黄生态廊道建设;以天然文岩渠、西柳青河、黄庄河等出市境河流为主,统筹做好水系连通和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河流生物多样性,全面推动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多廊道”:以海河流域的西孟姜女河、东孟姜女河、西大沙河、峪河、大狮涝河、百泉河、北排水河、民生渠为主,黄河流域的黄庄河、文岩渠、天然渠等多条支流为主,因地制宜推进有条件河流沿岸生态缓冲带建设,逐步恢复河流沿线生态廊道功能。

“四有、两高、三亮点”:河湖“有水、有鱼、有草、有透明度”,流域“水生态高水平保护,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亮点工程、美丽新乡建设展示的亮点工程、最长黄河滩区天然湿地恢复的亮点工程”。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水生态环境保护查看更多>水生态保护修复查看更多>污水治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