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北极星为您找到“生物质能循环利用”相关结果143
      浙江:关于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建设工作的通知

      来源:北极星环保网2022-03-28

      支持企业建设光伏、光热、地源热泵和智能微电网,适用时可采用风能、生物质能等,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二)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推进水资源循环利用,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和中水回用,提高水资源产出率。以“亩均论英雄”评价为导向,推动企业提高单位面积土地资源产出率。

      来源: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2022-03-04

      (三)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废金属、废塑料、废旧动力电池等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工业废渣资源综合利用等。(四)可再生能源利用。实施的光伏、风能、新型储能、氢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改造。

      来源:北极星环保网2022-02-11

      四、大力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一)坚决制止餐饮浪费。...因地制宜推广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能源和热泵技术,实现新增热泵供热(制冷)面积达200万平方米。持续推广新能源汽车,适度提高新能源汽车配备比例和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要求。(二)实施绿色化改造。

      《浙江省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建设评价导则(2022版)》

      来源:北极星环保网2022-02-10

      2 评价指标2.1 能源利用绿色化2.1.1 园区应组织企业实施节能减排、优化用能结构、使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不可再生能源,鼓励企业建设光伏、光热、地源热泵和智能微电网,适用时可采用风能、生物质能等,督促企业提高生产过程中能源产出率

      环保产业公司科创板上市分析

      来源:融孚金融2021-11-01

      该产业包括高效节能产业、先进环保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绿色交通车船和设备制造产业等4大领域。...该产业包括核电产业、风能产业、太阳能产业、生物质能产业、水力发电产业、智能电网产业、其他清洁能源产业、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产业等8大领域。

      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10-22

      2先进裂变堆研发及聚变堆实验突破推进核能迈向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道路先进核裂变能前沿热点方向主要集中在开发固有安全特性的第四代反应堆系统、燃料循环利用及废料嬗变堆技术。...、生物质能清洁制备与高效利用技术、能源植物基因重组育种、生物油精制原理、生物学系统氢能转换原理等。

      来源:清华大学气候变化研究院2021-10-04

      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水电,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加快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提高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与调控能力。积极发展绿色氢能。...研究发展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储能、绿色氢能、电动和氢燃料汽车、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资源循环利用链接、可控核聚变等成本低、效益高、减排效果明显、安全可控、具有推广前景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

      内蒙古: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具体措施的通知

      来源:北极星固废网2021-09-24

      以河套—土默川平原农业主产区、西辽河平原农业主产区、大兴安岭沿麓农业产业带、呼伦贝尔—锡林郭勒草原畜牧业产业带等农牧主产区为重点区域,推进农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生物质能产业、农牧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高效有机肥产业

      “沼气发电”项目来了 打造低碳节约再生水厂

      来源:发展北京2021-09-08

      近年来,绿色低碳、环境友好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备受青睐,其中,沼气发电是北京市推动生物质能资源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小红门及高碑店污泥处理厂项目率先具备落地条件,项目将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硬件”配备,实现清洁能源的循环利用。走进沼气发电“幕后”两个项目具体如何实施?

      碳达峰碳中和研究系列:明星企业的减碳行动(顺丰联合利华篇)

      来源:中关村产业研究院2021-08-27

      针对快递包装,顺丰积极打造循环生态圈,从包材制造商到物流企业,从消费者到回收企业,通过打通各个环节,推动绿色包装在全社会循环利用,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联合利华致力于生成自己的可再生能源,其许多工厂正在从化石燃料能源系统转向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替代品。目前,联合利华在20多个国家都拥有太阳能及风能发电厂。

      来源:中国环境报2021-08-26

      五是加大科技研发力度,瞄准新一代清洁高效可循环生产工艺、节能减碳及二氧化碳循环利用技术、化石能源清洁开发转化与利用技术等,增加科技创新投入,着力突破一批核心和关键技术,提高绿色低碳标准。...化工园区以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在京联合签署并共同发布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碳达峰与碳中和宣言》,明确了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一是推进能源结构清洁低碳化,大力发展低碳天然气产业,加速布局氢能、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

      《节能环保清洁产业统计分类(2021)》(国家统计局令第34号)

      来源:北极星环保网2021-08-06

      该产业包括高效节能产业、先进环保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绿色交通车船和设备制造产业等4大领域。...该产业包括核电产业、风能产业、太阳能产业、生物质能产业、水力发电产业、智能电网产业、其他清洁能源产业、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产业等8大领域。

      来源:教育部2021-07-29

      开发生物质利用、氨能利用、废弃物循环利用、非含氟气体利用、能量回收利用等零碳原料/燃料替代技术。开发钢铁、化工、建材、石化、有...开发新型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核能等零碳电力技术以及机械能、热化学、电化学等储能技术,加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特高压输电、新型直流配电、分布式能源等先进能源互联网技术研究。

      来源:中新社2021-07-26

      研究发展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储能、绿色氢能、电动和氢燃料汽车、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等成本低、效益高、减排效果明显、安全可靠、具有推广前景的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十四五”时期,中国要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要逐步减少;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水电,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其中已公布2030年中国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将超12亿千瓦

      浙江:关于印发绿色工业园区、绿色工厂建设评价导则的通知

      来源: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2021-06-10

      2 评价指标2.1 能源利用绿色化2.1.1 园区应组织企业实施节能减排、优化用能结构、使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不可再生能源,鼓励企业建设光伏、光热、地源热泵和智能微电网,适用时可采用风能、生物质能等,督促企业提高生产过程中能源产出率

      来源:环球网2021-06-02

      在加快经济绿色转型、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发展共享经济、扩大碳汇潜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全面围绕低碳技术创新为中心不动摇,在普及推广“适用性”低碳技术的同时,寻求“...三是创新氢能技术,发展新一代风能、光伏、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核能发电技术和蓄电池技术;四是加快碳循环再利用技术创新,开发先进高效的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在此基础上发展生物质燃料或合成燃料技术、人工光合成技术

      来源:冶金传媒2021-05-14

      能源结构创新从源头上解决碳排放问题能源结构创新,就是要通过推进风能、太阳能、氢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钢铁生产各工序的有效利用,逐步摆脱钢铁生产对化石能源的绝对依赖,从源头上解决钢铁冶炼过程中碳排放高的问题...材料技术创新从全生命周期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于勇说,材料技术创新,就是要充分发挥钢铁材料独有的循环利用优势,为行业下游提供更加绿色的产品,以延长下游产品使用寿命、提高钢铁材料循环利用效率的方式,降低钢材消耗

      来源:中国能源研究会2021-05-09

      各行业须推动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广泛推广应用光热技术,加大生物质能的研发力度,提升天然气开采技术水平。...目前,能源消费行业在能源消费方面仍以化石能源为主,仍须积极推进低碳发展,借助节能改造、资源循环利用等方式,实现生产和消费过程的低碳化,达到高效能、低排放的目标。

      来源:中国冶金报2021-05-02

      能源结构创新,就是要通过推进风能、太阳能、氢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钢铁生产各工序的有效利用,逐步摆脱钢铁生产对化石能源的绝对依赖,从源头上解决钢铁冶金过程产生的碳排放问题。...于勇说,材料技术创新,就是要充分发挥钢铁材料独有的高循环利用优势,进一步推进材料创新,为行业下游提供更加绿色的产品,以提升下游产品使用寿命、提高钢铁材料循环利用效率的方式,降低钢材消耗,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

      碳中和对各行业的重要影响—环保行业

      来源:同策金服2021-03-22

      减少co2排放,具体涉及供给侧和需求侧两大部分,供给侧将以电力系统为核心,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需求侧将以工业为重点,多措并举,包括产业结构调整、节能、材料循环利用、使用低排放原料等。...能源结构向清洁能源转型发展,截止2019年底,欧盟清洁能源发电比例将近60%,风电、光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由于新能源汽车尚未普及,交通领域碳排放下降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