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环保网讯:污染现象在多孔膜中较为常见,发生污染的最直观表现就是通量的持续降低,一般用通量下降的程度以及污染物的质量来描述污染的状况。
污染物的类别
1、无机污染物
以压力为驱动的膜分离系统中,由于膜的截留作用,在膜表面会发生体系中组分的浓缩,导致浓差极化现象的产生。对于可溶性的组分来说,当离子的含量积超过其溶解度后就会在膜表面和孔内形成沉淀或结垢。无机类污染物最主要的是钙和钡等的硫酸盐和碳酸盐所形成所谓的水垢层,其中以CaCO3和CaSO4最为常见。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机与有机污染物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加剧膜的污染。
2、有机污染物
有机污染物主要为细菌胞外聚合物(EPS),蛋白质、多肽、脂肪类和多糖等大分子类的物质,其中含有活性基团的大分子物质可能与金属离子Ca2+,Mg2+和Ba2+等相互作用在膜的表面形成凝胶层,从而可使膜的通量下降或膜的过滤阻力上升。YasutoshiS等认为由于膜的截留作用,混合液中的溶解性有机物会在膜表面积累,并造成浓差极化现象。
3、微生物污染物
微生物污染主要是由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组成的粘性物质。膜的表面易吸附腐殖质、聚糖脂和微生物进行新陈代谢活动的产物等大分子物质,具备了微生物的生存条件,极易形成一层生物膜,因此造成膜的不可逆堵塞,使水通量下降。
4、胶体污染
藻类、细菌和有机物都可能处于胶体尺寸,这些胶体状物质有可能吸附于膜表面引起污染。胶体物质有不同的起源,它们产生的膜污染亦有很大差别。
来自非生物过程的胶体物质有淤泥和黏土等无机物,它们引起的水通量衰减往往源于滤饼层污染,它们一般不会热力学不可逆地吸附在膜表面;积聚在膜表面的这些类型的胶体很容易为水力清洗(如反冲洗和空气擦洗)所去除。
微生物新陈代谢产生的胶体物质往往永久性吸附在膜表面从而引起不可逆的吸附性污染。源于微生物过程的胶体污染被归类到微生物污染。
膜污染的影响因素及其防治
1、膜污染的影响因素
膜本身的特性如膜孔径及其分布、膜结构、膜的物理特性、膜-溶质-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被处理的污水水质,特别是水中有机物的种类和浓度;
操作条件如污泥泥龄、溶解氧浓度、膜面流速、温度等;
膜组件的特征尺寸,高度、曝气系统布置等;
其他因素如微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影响、膜本身对生物膜生长的影响、细菌胞外聚合物(EPS)的组成及浓度等。
2、膜污染的防治
1)膜表面改性
膜表面的改性可分为物理改性和化学改性。物理改性包括共混和表面层。共混是将亲水性高分子与成膜材料进行共混,以改善膜的亲水性;表面涂层是指在膜表面上形成一层功能性预涂覆层,防止膜材料与溶液中的组分发生吸附作用,从而提高分离膜的抗污染性。
2)料液预处理
对料液进行预处理是为了达到膜组件的进水的标准(如反渗透膜要求进料污染指数SDI小于5)。预处理是指在原料液过滤前向其中加入一种或几种物质,使原料液的性质或溶质的特性发生变化。
预处理包括化学处理和物理处理。物理处理通常包括预过滤和离心,以除去可能阻塞膜孔的悬浮颗粒;化学处理则包括调节料液pH值,使大分子或胶质污染物远离等电点,以减少形成凝胶层的趋势。
二价离子,如Ca2+和Mg2+等通过在大分子链上架桥可以形成沉淀,而一价离子相反却可预防沉淀和污染。所以人们多通过离子交换以去除多价离子。化学过程还包括沉淀和絮凝,或用专门的化学药品抗污或杀菌。Otaki对原水紫外照射也可有效除去由有机微生物增长带来的膜污染。
3、操作条件的优化
操作条件的优化包括控制初始渗透通量,反向放置微孔膜,利用高分子溶液的流变特性及脉动流操作和鼓泡操作,采用两相流操作、离心操作、电超滤、振动膜组件和超声波辐射等。例如Laborie等人采用两相流超滤技术在中空纤维超滤膜制饮用水中用连续切向空气流,使膜表面产生气-液两相流,可产生高剪切力和流体不稳定性,阻止颗粒物在膜表面上沉积,即使在很低气速下超滤通量也明显提高。
空气喷射使滤饼膨松,亦使通量增加,极限气速下通量可增加155%。
延伸阅读:
环保技术人员学习成长交流群
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全在这里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版权所有 © 1999-2022 北极星环保网 运营: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广告总代理:北京瀚鹏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9] 5229-579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 2022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