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英国皇家污水处理委员会提出以BOD5来评价水质的污染程度。
Arden和Lokett在英国化学工学会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活性污泥法”的论文,Clark和Gage在曼彻斯特的劳伦斯污水试验站应用了此法。同时,第一座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试验厂建成。两年后,美国建立了第一座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厂。
1921年,活性污泥法传播到中国,中国建设了第一座污水处理厂——上海北区污水处理厂。1926年及1927年又分别建设了上海东区及西区污水厂,当时3座水厂的日处理量共为3.55万吨。
随着在实际生产生的广泛应用和技术上的不断革新改进,20世纪40-60年代,活性污泥法逐渐取代了生物膜法,成为污水处理的主流工艺。活性污泥法的诞生,奠定了未来100年间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的基础。如今,活性污泥法及其衍生改良工艺是处理城市污水最广泛使用的方法。
20世纪初
膜分离技术时代开始
人类对于膜现象的研究源于1748年。然而认识到膜的功能并用于生产生活,却经历了近200年的漫长过程。人们对膜分离技术进行科学研究则是近一百年来的事。
20世纪初,微孔过滤(微滤)。微滤技术是膜分离技术中最早产业化的一种,当时主要是以天然或人工合成的聚合物制成的微孔过滤膜。
1907年Bechhold发表了第一篇系统研究微孔滤膜性质的报告。1918年Zsigmondy等首先提出了商品规模生产硝化纤维素微孔过滤膜的方法,并于1921年获得专利,1925年在德国的哥丁根大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微孔滤膜公司“SartoriusGmbH”,专门生产和销售微孔滤膜。二战后,美国和英国也对微孔滤膜的制造技术和应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些研究对微滤技术的迅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微滤技术在中国的研究开发较晚,基本上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才起步,但其发展速度非常快。截止至2005年,中国微滤技术已形成7000万元的年产值,占中国膜工业年产值的1/5,经济、社会效益也非常显著。近十几年来,中国在微滤膜、组件及相应的配套设备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并在医药、饮料、饮用水、食品、电子、石油化工、分析检测和环保等领域有较广泛的应用。
50年代,电渗析。电渗析技术研究始于德国,1903年,Morse和Pierce把两根电极分别置于透析袋内部和外部溶液中,发现带电杂质能迅速地从凝胶中除去;1924年,Pauli采用化工设计的原理,改进了Morse的实验装置,力图减轻极化,增加传质速率。但直到1950年Juda首次试制成功了具有高选择性的离子交换膜后,电渗析技术才进入了实用阶段,奠定了电渗析的实用化基础。电渗析是一种薄膜分离技术,以电位差为推动力,利用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将带电组分的盐类与非带电组分的水分离。这种技术利用离子交换膜的特性,使水得到淡化除盐。电渗析水处理技术首先被用于苦咸水的化,而后逐步扩大到海水淡化和制取工业纯水的应用中。
延伸阅读:
环保技术人员学习成长交流群
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全在这里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版权所有 © 1999-2025 北极星环保网 运营: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广告总代理:北京瀚鹏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9] 5229-579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2025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