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土地处理
3.8.1概述
污水土地处理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将污水投配在土地上,通过土壤-植物系统,经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一系列的净化过程,使污水得到净化的污水处理方法。
土地处理系统的优点:土地处理对污水的缓冲性能较强,工程简单,基建投资省,污水处理能耗低,维护方便,处理成本低,还可以与农业利用相结合,利用水肥资源,浇灌绿地、农田,使土壤肥力增加,提高农作物产量。
土地处理系统的不足:停留时间长,占地面积大;处理效果不稳定,受季节、气温、光照等自然因素影响大;防渗处理不当,可能污染地下水;此法不能用于过高浓度污水的处理,否则会引起臭味和虫滋生。
土地处理系统适用范围:尤其适用于资金短缺、土地面积相对丰富的农村地区,在净化污水的同时可实现对其的资源化利用而获取经济效益。
3.8.2类型和结构
土地处理根据污水的投配方式及处理过程的不同,可以分为慢速渗滤(如图3-11所示)、快速渗滤(如图3-12所示)、地表漫流(如图3-13所示)和地下渗滤系统(如图3-14所示)四种类型。
慢速渗滤系统
图3-11慢速渗滤系统示意图
慢速渗滤系统适用于渗水性能良好的土壤、砂质土壤,用来处理少量污水,通过蒸发、作物吸收、入渗过程后,不产生径流排放,即污水完全被系统所净化吸纳。
慢速渗滤系统可设计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以处理污水、再生水为主要目的,适用于土地资源紧张地区,设计时应尽可能少占地,选用的作物要有较高耐水性、对氮磷吸附降解能力强。二是以污水资源化利用为目的,根据土质、气候和污水特点选择经济作物为主,以获得经济效益,广泛适用于华北缺水地区,在土地面积相对充裕的情况下可充分利用污水进行生产活动,以水处理为目的兼用水肥资源。
慢速渗滤系统的具体场地设计参数包括:土壤渗透系数为0.036~0.36m/d,地面坡度小于30%,土层深大于0.6m,地下水位大于1.2m。
快速渗滤系统
快速渗滤系统适用于渗滤性能极好的土壤,如砂土、砾石性砂土等,可处理较大量污水。快速渗滤可用于两类目的:地下水补给和污水再生利用。用于前者时不需要设计集水系统,而用于后者则需要设地下水集水措施以收集再生水,在地下水敏感区域还必须设计防渗层,防止地下水受到污染。可选择距居民区有一定距离的河滩地、砂荒地。
出水方式可采取地下暗管或竖井方式,如果地形条件合适,可使再生水从地下自流进入地表水体。最优设计参数为:土壤渗透系数0.45~0.6m/d,地面坡度小于15%,以防止污水下渗不足,土层厚大于1.5m,渗透性能好;地下水深2.5m以上,地面坡度小于10%。
图3-12快速渗滤系统示意图
地表漫流
地表漫流适用于土质渗透性差的黏土或亚黏土的地区,或场地0.3~0.6m处有弱透水层的土地;地面最佳坡度为2%~8%,经人工建造形成均匀、缓和的坡面。废水以喷灌法和漫灌(淹灌)法有控制地在地面上均匀漫流,流向坡脚的集水渠,地面上种牧草或其他作物供微生物栖息并防止土壤流失,大部分出水以地表径流汇集,可回用或排放水体。
图3-13地表漫流系统示意图
地下渗滤系统
地下渗滤系统是将污水投配到距地表一定距离,有良好渗透性的土层中,利用土壤毛细管浸润和渗透作用,使污水在向四周扩散的过程中经过沉淀、过滤、吸附和生物降解达到处理要求。地下渗滤的处理水量较少,停留时间较长,水质净化效果比较好,且出水的水量和水质都比较稳定,适用于污水的深度处理。地下布水管最大埋深不超过1.5m,污水投配到距地面约0.5m深,投配的土壤、介质要有良好的渗透性,通常需要对原土进行再改良提高渗透率至0.15~5.0cm/h。土层厚大于0.6m,地面坡度小于15%,地下水埋深大于1.0m,地下渗滤的土壤表面可种植景观性的花草。
图3-14地下渗滤系统示意图
3.8.3设计事项
土地处理技术的工艺类型选择,主要根据处理水量、出水要求、土壤性质、地形条件等确定。各类型土地处理系统的具体设计参数与工艺特点如表3-6所示。
表3-6土壤渗滤系统的典型设计参数与工艺特点
延伸阅读:
环保技术人员学习成长交流群
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全在这里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版权所有 © 1999-2025 北极星环保网 运营: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广告总代理:北京瀚鹏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9] 5229-579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2025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