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改良型五段Dardenpho生物池及污泥泵站
将生物池与回流及剩余污泥泵站合建,平面尺寸约80m×75.3m,有效水深6m。
生物池分2组,每组按预缺氧区/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后缺氧区/好氧区的顺序布置各池体。混合液由第一好氧区回流,在厌氧区和缺氧区均设置了混合液内回流点,在预缺氧区、厌氧区、缺氧区、后缺氧区均设置了进水点,方便根据进水水质的变化灵活调整进水点和内回流点,污泥由二沉池经回流污泥泵提升回流至预缺氧区,剩余污泥由剩余污泥泵排放至污泥处理系统,外加碳源投加至后缺氧区。非曝气区设水下搅拌器,曝气区设穿孔曝气管。
3.2.4二沉池及配水井
采用辐流式周进周出二沉池2座,单池直径36m,每池设中心驱动单管吸泥机1台。最大表面负荷1.06m3/(m2˙h)。
3.2.5二次提升泵站
为满足深度处理及尾水排放的水力要求,在二沉池后设置二次提升泵站1座。为节省用地,将二次提升泵站与深度处理的混合、絮凝池、高密度沉淀池合建。泵站内设潜水离心泵4台(3用1备,全部变频),单泵流量Q=722m3/h,扬程6m。
3.2.6混合、絮凝、高密度沉淀池
高密度沉淀池分为2池,每池前端均设置机械混合池1座、机械絮凝池3座,机械混合池混合时间60s,机械絮凝池总絮凝时间15.1min,高密度沉淀池斜管区上升流速7.93m/h。
底泥排放和回流泵房与高密度沉淀池合建,内设污泥螺杆泵6台(4用2备),单泵流量20~80m3/h,扬程20m。
3.2.7压力式超滤膜净水间
净水间内设置压力式超滤膜组件10组,膜孔径0.03μm;在膜组件前设置自清洗过滤器3套,过滤精度200μm对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进行精细过滤;反冲洗废水排入厂区污水系统;超滤膜出水先进入储水池再进入后续流程,储水池为厂区回用水和膜池反冲洗水提供水源。
3.2.8臭氧接触池及出水计量槽
臭氧接触池与巴氏计量槽合建,臭氧接触池为加盖封闭池体,有效水深6m,接触时间30min,臭氧投加浓度为16mg/L。
3.2.9鼓风机房
鼓风机房与变配电站合建,内设多级离心鼓风机3台(2用1备),均变频调速,总供气量13500Nm3/h,风压6.7m。
3.2.10综合加药间
综合加药间设在超滤膜净水间内,设置两种药剂的投加系统:PAC投加系统和碳源投加系统。
(1)PAC投加系统。化学除磷及深度处理絮凝剂采用液体PAC,商品浓度为10%,投加浓度为5%,投加量为55mg/L(液态商品计),投加泵采用气动隔膜计量泵,投药点设置在机械混合池。
(2)碳源投加系统。采用乙酸钠作为补充碳源,固态商品乙酸钠的纯度为60%,投加浓度为10%,投加量为245mg/L(固态商品计)。投加泵采用气动隔膜计量泵,投加点在生物池的后缺氧区。
3.2.11粉炭投加间及臭氧发生器间
粉末活性炭最大设计投加量为30mg/L,采用一体化制备投加装置,干式投加,通过水射器投加至机械混合池。臭氧最大设计投加量为16mg/L,设臭氧发生器2套,不设备用,采用流量比例控制臭氧发生量和投加量。
3.2.12污泥处理系统
二期工程借鉴了一期工程的经验教训,采用了重力浓缩+带式浓缩脱水一体机工艺作为污泥处理工艺。
本工程污泥干固量为9227kgDS/d,浓缩池进泥含水率为99.5%,脱水机进泥含水率为98%,脱水机出泥含水率为80%。
设置辐流式浓缩池2座,单池直径10m,固体负荷为58.74kgDS/(m2˙d),每池上设中心传动栅耙污泥浓缩机1台,脱水机进泥采用污泥螺杆泵,设置3台(2用1备),单泵流量30m3/h,扬程25m。
污泥脱水机房内设带式浓缩脱水机2台,单台能力30m3/h。配套设备包括冲洗水泵、空压机、絮凝剂制备装置、加药螺杆泵及螺旋输送机等。
3.2.13除臭设计
采用全流程除臭工艺。除臭系统由微生物培养系统和除臭污泥投加系统组成。微生物培养系统由微生物培养箱、生物填料和供气系统组成,培养箱内安装AB组合填料,培养箱供气管道就近接自生物池曝气管道,溶解氧控制在0.15~0.5mg/L。除臭污泥投加系统包括除臭污泥泵和污泥管道,除臭污泥投加量为生物池进水量的2%~6%,可根据实际运行情况适当调整。
生物培养箱布置在生物池的厌氧、缺氧段,空气由好氧段空气干管提供,除臭污泥回流泵设置在回流及剩余污泥泵站,除臭污泥通过管道回流至粗格栅前进水井。设除臭污泥回流泵2台(1用1备),单泵流量70m3/h,扬程12m。
3.3工艺特点分析
(1)预处理段选择了粗格栅、进水提升泵站、细格栅、曝气沉砂池工艺,主要作用是去除污水中呈悬浮状态的固体污染物,从大块垃圾到颗粒粒径为数毫米的悬浮物。
(2)二级生物处理工艺采用了具有深度除磷脱氮功能的五段Bardenpho工艺,并对该工艺进行了如下改良设计:①在厌氧区前增设预缺氧区,按预缺氧区-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后缺氧区-好氧区的顺序布置各池体,回流污泥进入预缺氧区,从而消除了硝酸盐对生物除磷的不利影响;
②采用多点进水:在预缺氧区、厌氧区、缺氧区、后缺氧区均设置了进水点,方便根据进水水质灵活调整进水点和各点进水量,从而提高原水中碳源的利用率,降低外加碳源使用量,外加碳源投加点设置在后缺氧区前端;③采用多点混合液回流:在厌氧区和缺氧区设置了混合液内回流点,混合液自第一好氧区末端回流,可根据进水水质灵活调整回流点及回流量。
(3)深度处理工艺采用混凝+高密度沉淀池+超滤膜+臭氧工艺。该工艺集化学除磷、高效去除残余SS和COD、脱色、消毒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4)重力浓缩池的固体负荷选择了规范规定的上限[60kgDS/(m2d)],既起到了预浓缩的作用又有调蓄来泥流量不均匀性的作用。
延伸阅读:
环保技术人员学习成长交流群
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全在这里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版权所有 © 1999-2025 北极星环保网 运营: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广告总代理:北京瀚鹏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9] 5229-579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2025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