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晰了各类荧光峰所代表的物质之后,结合图3可知:
(1)在进泥和热水解出泥中,样品中的荧光物质主要为蛋白质类和富里酸类物质,热水解后富里酸荧光峰(B1)增强,说明热水解也是富里酸的合成过程。
(2)在消化出泥和脱水沼渣中,类蛋白荧光峰(峰A)消失,类富里酸荧光峰发生偏移(峰B1→峰B2),同时出现类胡敏酸荧光峰(峰C),说明在厌氧消化过程,类蛋白物质被降解,类富里酸物质逐渐转化、聚合成类相对分子质量更大、更复杂和更稳定的胡敏酸物质;结合前述化学分析,再次证实了厌氧消化过程不仅是简单有机物(蛋白质)降解的过程,也是复杂、稳定的大分子有机物(胡敏酸)合成的过程。
(3)在脱水滤液中,荧光物质(峰B3)主要为腐殖化中间产物。
荧光复杂指数可表征物料中类蛋白物质和类腐殖酸物质的相对含量,将蛋白质的减量和腐殖酸的增量耦合在一起。从表1计算结果来看,采用热水解的厂蛋白质降解较彻底,产物中蛋白质含量低于100 mg/gVS、腐殖酸含量高于150 mg/gVS(增量大于60 mg/gVS),如A4~A6和A8,CI指数均在5.0以上;
而未采用热水解的厂蛋白质降解不彻底,腐殖酸增量不明显(增量20~50 mg/gVS),如A1~A3,产物的CI指数增幅也不大;餐厨废弃物协同处理,但未采用热水解则蛋白质降解不彻底,腐殖酸无增量(如A9),CI指数几乎不变。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A7虽然采用了热水解工艺,腐殖酸也增量了33 mg/gVS,但产物的CI指数仍很低(CI=1.0),分析发现,A7的进泥有机物含量在所有厂中最低,仅为40.3%。由此可见,用厌氧消化工艺处理有机物含量低的市政污泥,处理效率较低,稳定化程度有限。
为分析厌氧消化过程CI指数的变化规律,以A4为例,测定各采样点的CI指数绘于图3f。分析可知,热水解前后,CI指数变化不大;厌氧消化后,CI指数显著增加(CI=7.45),板框脱水后,液态腐殖酸随脱水液带走,CI指数降至5.36。这与化学分析和荧光分析结果相吻合,也进一步证实了CI指数受物料中蛋白质含量和腐殖酸含量的双重影响,将物质的降解与合成耦合在一起,可作为厌氧消化稳定化程度的判定标准之一。
3好氧发酵处理产物特征及转化机理研究
3.1好氧发酵处理产物特征分析
7座好氧发酵厂的进泥泥质和最终发酵产物的性质见表2。由表2可知,各厂的有机物降解率差异较大,这主要是由于好氧发酵过程加入大量辅料,如蘑菇渣、稻壳、木屑等,造成发酵产物的有机物含量高于进泥,也说明采用有机物降解率≥50%来衡量好氧发酵产物的稳定化是不合适的。
从蛋白质的减量来看,好氧发酵过程蛋白质的减量明显高于厌氧消化,且产物中蛋白质的残余量也更低,产物中的蛋白质含量均低于50mg/gVS;再看多糖的降解,由于辅料的主要成分是多糖(纤维素类物质),所以产物中多糖的减量不明显,甚至比进泥还高,这也是好氧发酵有机物降解率存在缺陷的根本原因所在。
同样的,试验结果显示好氧发酵同样作为稳定化方式,不仅是有机物的降解过程,也是有机质的合成过程。除厂B2和B3外,好氧发酵后腐殖酸均有显著增加,且产物中的腐殖酸含量均高于200 mg/gVS。而厂B2和B3,因进泥有机物含量较低,低于40%,且添加了大量辅料以维持一定的碳氮比,发酵过程辅料释放有机物(以多糖的形式),导致发酵产物的有机物含量高于进泥,腐殖酸的相对含量也下降了。
3.2产物转化机理解析
为分析好氧发酵产物的转化机理,以厂B4为例,其污泥处理工艺规模600 t/d,采用蘑菇渣作辅料,混合比例为回料∶原泥∶辅料=2∶1∶02,一次仓发酵14 d,二次仓发酵20 d,共计34 d(冬季),部分发酵产物再陈化1个月。表3为各采样点物料中蛋白质、多糖和腐殖酸含量的变化。
分析可知,发酵过程蛋白质减量显著,多糖减量明显但不彻底,陈化产物中仍含有64.5 mg/gVS的多糖,这主要是由于辅料(蘑菇渣)的加入,引入的多糖(以纤维素为主)所致。
从腐殖酸总量上来看,经过发酵和陈化后,腐殖酸增量28.0%。从腐殖酸组分上来看,原泥中的腐殖酸以富里酸为主(125.5 mg/gVS),经过与辅料和回料的调理后,混料的腐殖酸总量增加,这主要是辅料和回料中腐殖酸的贡献。
经过一次发酵,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富里酸含量显著增加,说明这一阶段是蛋白质的降解过程,也是富里酸的合成过程;经过二次发酵,蛋白质有略微地下降,富里酸几乎无增长,胡敏酸开始累积,说明二次发酵阶段是富里酸向胡敏酸的转化过程,即腐殖化过程;
在后续长时间的陈化过程,胡敏酸大量累积,也证明好氧发酵需要足够长的时间来保证发酵效果。胡敏酸作为非水溶性的大分子腐殖酸,比富里酸的化学稳定性更好,在土壤中不易扩散和迁移,对土壤的保水保肥具有重要意义。
延伸阅读:
环保技术人员学习成长交流群
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全在这里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版权所有 © 1999-2025 北极星环保网 运营: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广告总代理:北京瀚鹏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9] 5229-579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2025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