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综合评论正文

【争议】该如何考核中国环境?浓度控制or总量控制?

2015-09-14 14:11来源:《财新周刊》作者:孔令钰关键词:大气污染防治污染物排放王志轩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总控必须精细化

对于总量制度的批评声音,最主要的落脚点在于认为,必须将总量减排与环境质量挂钩,这样才有意义。

杨朝飞向记者分析,“把总量作为目标,这个做法在环保系统是有争论的,因为总量控制是一项管理制度,而环境质量应该是目标。不能把制度作为目标,这样就本末倒置了。”

其次,他认为,总量控制不应当作为全国性的制度,“而应当针对不同地区。”

为了呼吁在《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和“十三五”规划制定中,对总量减排制度有所改革,近几个月来,多位环境学者、环保部门官员等表达了修改意见,要求分区域、行业实行总量控制,是建议之一。

总量概念是舶来品,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实行过该制度,但只有中国是举国一盘棋地减排某项污染物。发达国家总量控制的特点,一般是基于某个特定区域、行业或特定污染源数目,并且引入排污交易制度。

杨朝飞举例说,比如江河的COD容量,“长江容量到底有多少?现在长江局部河段,已经超负荷,但整个长江流域,上到沱沱河,这么多支流,环境容量还大着呢。”

“应当说在某一个流域区域,比如长江的武汉段,已经超标,那在武汉段流域内,再去讲,怎么削减总量。”

对于各省也是如此。例如西藏,杨朝飞说,“整个自治区的二氧化硫排放,还不如一家大企业排放的多,而且西藏面积这么大。总量控制对它来讲有什么意义?要求企业守法、达标排放,就够了。”

此外,过去总量控制的思路是“抓大放小”,对当地环境质量影响更大的非电燃煤锅炉等污染源监管乏力。一位参与央企总量核算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总量的一些方式能不能转变一下?抓几大集团的时候,能不能把小散煤、小锅炉、小地炼控制好?”

前述北京市环保局官员告诉记者,总量减排是从上到下分配,由于全国“一刀切”,真正的污染控制范围,事实上远小于各类污染源(固定源、移动源、开放面源)污染物产生的范围,“有些地区对于固定源已无减排空间,为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工作重心必须转到对开放面源控制上来,如农村地区煤炭散烧。”

“十三五”规划纲要即将出台,记者获悉,总量考核将纳入更多约束性指标。目标变多,如何精细化管理,又是挑战。

其中最基础、也是最大的挑战,仍是数据质量。如果没有真实准确的基数、环境容量、排污数据等。再美好的顶层设计,都将化为空中楼阁。

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30多年,环保部门一直在争论一个问题,中国的环境形势是变好、变坏还是没变?

“30多年了,还在争论这个问题。好笑不好笑?”一位前环保部官员对记者感叹道,而有这种争论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环境数据的质量不高。

1992年,环保总局第一任局长曲格平说,中国环境质量并未随经济发展而恶化。2007年,时任环保部长周生贤称减排工作出现历史性“拐点”。

“环保部门总是讲好,但过了几年,事实总是证明它不好。”他感叹,“翻看历年环境公报,环保部门的数据年年好转,但加在一起,和现实差距太大。”

他总结说,反映成绩的时候,可以用环保部门的数据;反映形势严峻时,不能用。

可以期待的是,环保部近期在环境数据监测领域推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思路是让环境监测更科学和透明。

延伸阅读:

中国环境质量保障:总量考核的五点尴尬

总量考核--环境指挥棒为何失灵?

原标题:该如何考核中国环境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大气污染防治查看更多>污染物排放查看更多>王志轩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