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综合评论正文

总量考核--环境指挥棒为何失灵?

2015-09-14 14:29来源:《财新周刊》作者:孔令钰关键词:污染物排放污染防治环境质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公众普遍认为中国多数地区空气、水等环境质量不佳的当下,2015年7月28日,环保部公布了一则“喜讯”——

公告称,31个省份和8家央企全部通过2014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下称总量考核或总量控制)。“喜讯”不止于此,经过核实,这“39名考生”在“十二五”(2011年至2015年)期间总体考核的“四项考试”中,也取得了佳绩。

四项考核污染物的总量,较2010年分别下降10.1%、9.8%、12.9%和8.6%,其中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已提前完成“十二五”任务,氨氮接近完成,氮氧化物(NOX)减排也超过序时进度。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目前已过去七个多月,“39名考生”最终全面通过“十二五”考核已没有悬念。

2015年是中国实施总量考核的第十个年头,在“十一五”(2006年至2010年)的考核中,所有“考生”也全部通过。

总量考核,是中央政府对各省和大型国企最重要的环境考核。并且,总量考核也是各省份内部最重要的环境治理考核抓手。毫不夸张,总量考核在近十年充当了中国环境保护“指挥棒”的角色。

上述十年期间,原环保总局升为环保部,该部污染防治司下属的总量办升格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司,成为环保部实际权力最大的部门之一。

目前正接受纪委部门调查的环保部前副部长张力军,即曾主抓总量减排。对于“十一五”期间总量减排两个指标SO2和COD,张力军曾说,“虽然只是两个数据,但其影响已经上升到了政治高度,已经影响到地方党政主要领导的政绩和政治命运,各地‘一把手’对这两个数据非常敏感。”

问题来了:在总量考核捷报频传的背后,尽管账面上污染物总量数字在持续下降,但中国真实的空气和水的质量,并没有相应改善。也就是说,“指挥棒”是失灵的。

到底是总量减排的目标不切实际,难以起到“指挥棒”的作用,还是核算方法存在漏洞,以至于十年来的举国之力的行动,沦为一场“数字游戏”?

批评者指出,总量考核存在五方面的缺陷,应当改革甚至废弃。除与环境质量脱节外,还有最核心的减排基数并不科学、与真正影响环境质量的达标排放相冲突、四项污染物的设置过于片面和沦为数字游戏等四个方面。

总量考核为什么尴尬?究其根由,在于中国式总量考核制度在制度设计和执行环节与国际上的总量考核相比,严重变形。

推行十余年的总量考核有点类似高考。高考谁都认为不科学,但用什么替代更好,一时难有答案。

中国还要不要总量考核这个环保“指挥棒”,如不要,何以代之?如要,如何改之?

延伸阅读:

【争议】该如何考核中国环境?浓度控制or总量控制?

中国环境质量保障:总量考核的五点尴尬

原标题:环境指挥棒为何失灵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污染物排放查看更多>污染防治查看更多>环境质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