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节能综合政策正文

关于印发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

2016-01-26 14:24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循环可再生资源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二、绿色低碳促进产业高端转型

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高精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绿色低碳标准、技术、产品对园区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快推动制造业高端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升级,降低资源能源要素投入强度。积极扶持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一批知名节能环保企业。做强科技研发、系统集成、总部运营等高端业态,构建“研究院+产业联盟+专利池+技术授权交易平台+基金”五位一体的科技创新发展链条,加快攻关能源互联网、太阳能电池等一批关键技术,构建符合园区特色的高精尖产业格局。

高标准做好产业疏解与淘汰退出。严格执行《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率先建立开发区产业能效准入制度,严控新增项目质量。落实《北京市工业污染行业、生产工艺调整退出及设备淘汰目录》,坚决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比较优势不突出的加工制造环节,着力调整疏解传统能耗高、生产效率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三、工程带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

全面推行建筑绿色化。大力提升绿色建筑比重,新建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达到绿色建筑二星及以上标准,新建和扩建工业建设项目至少达到绿色工业建筑一星级标准,重大工业建设项目达到绿色工业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新建公共建筑中绿建二星及以上占比达到50%。加快实施既有建筑综合节能改造,在朝林大厦等一批公共建筑开展电源、照明、暖通空调等智能建筑系统升级项目;实施社区、政府机构、学校百万平米建筑系统节能工程,实现公共机构系统节能全覆盖。在新建和既有建筑改造中积极开展超低能耗示范项目。预计年节约标准煤3000吨,年节约用水90万吨。

构建多元绿色出行体系。严格控制机动车污染排放,引导进入开发区的物流货运车、通勤班车尾气排放达标,鼓励优先使用新能源车。建设覆盖园区范围的大型充换电中心站,充电桩总规模达到1000个。打造全市首个纯电动汽车分时租赁平台,园区内布局服务网点达到20个以上,服务车辆达到800辆,推进纯电动车配套建设及租赁示范运营。加快开发区慢行交通系统建设,扩大公共租赁自行车规模,新增公共租赁自行车3000辆,自行车租赁网点达到200个以上。通过3年行动,园区绿色出行比例超过85%,预计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万吨。

重点开展工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大力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年综合能耗2000吨标准煤以上用能单位完成清洁生产审核比例达到80%。以电子信息行业为重点,在京东方、中芯国际等企业实施一批清洁生产和节能改造项目,预计年节约用电6000万千瓦时,年减少蒸汽使用量4万吨。实施园区照明节能改造工程,对10万盏企业厂区光源进行LED节能照明改造,对公共机构建筑、公共建筑地下车库等光源进行LED节能照明改造,力争实现园区公共区域LED光源照明全覆盖,预计年节约用电1500万千瓦时。以汽车制造业、供暖行业为重点,实施一批污染物减排技术改造项目,预计年减少VOC排放200余吨。在实现园区无煤化基础上完成全区锅炉燃烧器改造,预计年减少氮氧化物排放200吨。统筹整合新能源利用、工业再生水使用、废弃物和废水回收等领域的先进做法,示范建设一批“绿色工厂”。

全方位推进可再生能源利用。实施“阳光屋顶”光伏建筑一体化示范工程,重点在京东方、北京奔驰等厂区建设一批分布式光伏电站,力争实现园区百万平米厂房屋顶光伏全覆盖,新增装机容量32兆瓦,年发电量3600万千瓦时。在医药基地试点建设高效太阳能光热项目,替代传统能源满足生产及生活供热制冷需求,总建设面积2万平方米。在加强可再生能源利用基础上,试点运用能源互联网技术。进一步扩大地源热泵、污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使用规模。

四、合作共筑资源循环利用网络

建设产业共生网络。推广全产业链绿色环保管理模式,梳理产业链条,组织80家企业编制原材料、能源利用及废弃物排放的物料清单,建设具有园区特色的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循环型产业共生网络体系。试点建设中芯国际-华新绿源-艾尼克斯电子废弃物共生链条和京东方-华新绿源-园区企业废弃背光模组LED循环利用共生链条。

全面实行分质分区供水。根据城市用地、产业布局、用水构成等特点,坚持“优水优用、一水多用、循环利用、分区分质”的原则,全面提高开发区供水可靠性和再生水利用率,高品质再生水占工业用水比例达到41%。建成市政供水、雨水、再生水等集成利用服务体系,实施再生水输送管网工程,提高区域再生水使用效率,实现全区高品质再生水供生产使用,达标普通再生水供市政道路清洗使用。

实行固体废物分类收运全过程管理。示范建设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危险废物、污泥等固体废物全分类收运体系,建立企业固体废物产生、分类、转移、处置利用登记管理制度,建设“可统计、可监测、可溯源、可问责”的固体废物统筹管理系统,基本实现各类固体废物的分类回收、分类运输全过程监管,建筑、餐厨垃圾规范收运率和污泥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在主要工业企业建设回收仓储装置,通过“嵌入式”服务延展工业废弃物回收渠道,预计年处置工业固体废物1万吨;推动南海子公园等园林绿化废弃物规范化处置,年最大处置能力达6万吨。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节能减排查看更多>绿色低碳循环查看更多>可再生资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