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综合评论正文

【深度】陕西西咸新区海绵城市建设探索实践综述

2016-02-06 09:50来源:陕西政务在线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排水陕西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五)西咸新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2015年4月,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轮申报和实地踏勘,西咸新区获国家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联合批准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

2015年2月,西咸新区管委会出台《陕西省西咸新区关于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编制完成《西咸新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三年实施方案》。

西咸新区以沣西新城核心区域为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区域,总面积22.5平方公里,涉及58个项目,其中市政道路25个,公园绿地6个,房建15个,防洪治理与水生态修复7个,污水处理厂及大数据监测平台等5个。这些项目中政府投资45个,PPP投资4个,社会投资9个,总投资27.06亿元,建设期为2015—2017年,分规划引导、示范研究、标准研究、改善推广四个阶段推进。

海绵城市建设在国内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还没有成熟的经验、模式和技术标准。西咸新区属于典型的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又承担着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责任。西咸新区建设者主动转变观念,坚持因地制宜,积极创新工法,基于本地土壤和气候特性,开展了一系列示范工程,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初步形成一套系统化的工艺流程,为中国北方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2015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江泽林副秘书长等部委领导陪同下,实地考察沣西新城中心绿廊建设,充分肯定了西咸新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强调“西咸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做法、规范、导则等方面,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创新探索,尤其在北方地区有很强的示范意义,引领着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并反复叮嘱:“海绵城市建设,一定要大规模地做,要把好的经验做法广泛推广出去。把雨水利用好,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六)“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西咸新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干、湿、冷、暖分明。多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属于严重资源型缺水地区。夏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55.3%以上,冬季仅占全年降雨量的5-8%,且夏季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易造成洪、涝和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对排水防涝基础设施建设、雨洪调蓄和应急管理能力需求强烈。

作为西咸新区海绵城市试点核心区域,沣西新城坚持规划引领建设原则,积极融入低影响开发建设理念。

构建生态本底。将构建城市生态本底、用生态溶解城市作为城市规划重点,着力构建河流景观带、中心绿廊、中央公园、社区公园、街头绿地、城市林带等多层次生态开放空间。

坚持规划引领。引入“地域性雨水管理系统”理念,开展多项雨水综合管理相关规划研究及编制工作,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规划基础。

强化理论指导。与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一系列技术合作,通过雨水花园、生态滤沟等大量科学实验,优化设施工艺和参数,论证了低影响开发在沣西新城的可行性和技术应用标准。

因地制宜实践。开展了多个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试点项目探索,初步构建起包括建筑小区、市政道路景观绿地及中央雨洪(中心绿廊)在内的三级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中央雨洪系统,城市绿廊、区域风道、调蓄中枢、市民广场。

中央雨洪系统,是连接沣河、渭河的一条东西向绿廊,总长度6.8公里,平均宽度300—400米,穿越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的核心建设区。场地内布置有湖泊、湿地、森林等,既是生态廊道、城市公园、市民活动中心,还是城市通风带,更重要的是承担着城市雨洪调蓄枢纽的重任,现已部分对市民开放。

中心绿廊项目是雨水调蓄中心,也是沣西新城三级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核心和最大特色。建筑小区、市政道路及景观绿地内的雨水经原场地消纳后产生的富余水量通过雨水溢流装置进入市政排水管网,之后输送至沣西新城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末端—中心绿廊进行集中调蓄。

原标题:助力美丽中国——西咸新区海绵城市建设探索实践综述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海绵城市查看更多>城市排水查看更多>陕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