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综合政策正文

江苏淮安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

2016-07-25 10:17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环保土壤环境淮安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七、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打造宜业宜居环境

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美化城乡人居环境,不断增强城乡居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感。

(二十一)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实施以“九整治三规范一提升”行动为主的全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对城郊结合部、城中村、棚户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城市河道、低洼易淹易涝片区、建设工地、农贸市场等进行综合整治,对占道经营、交通秩序、户外广告等进行规范,不断提升城市长效管理水平。严格控制居民密集区高大玻璃幕墙的使用,路灯、交通信号、城市亮化等工程建设要最大程度减少光污染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到2017年,全市城市环境薄弱区段脏乱差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市容面貌明显改善,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基本建立。到2020年,建成区全部消除黑臭水体。

(二十二)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优化镇村布局,合理确定规划发展村庄数量、规模,形成适度集聚、生产便捷、生活舒适的村庄分布格局;分类引导重点村、特色村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传承历史文化,保护历史风貌,自然景观和乡村风情,保持和塑造乡村特色风貌,防止“千村一面”。因地制宜建设彰显自然生态、富有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每年建成30个市级康居乡村。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推动村庄环境整治纵深拓展。到2020年,每个新型社区都建有“六个一”公共服务设施,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达100%。

(二十三)推进绿色建筑行动。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为重点,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全市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必须按一星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

造;使用国有资金或者国家融资的大型公共建筑,应采用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到2020年,每年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100万平方米,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面积100万平方米。全面推进既有建筑改造,加强建筑能耗监管,打造低碳节能的城乡建筑群落。新型墙材应用比例达全省领先水平。

(二十四)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按照系统治理、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统筹建设、生态安全的原则,组织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推进海绵型公园绿地、海绵型道路广场、海绵型小城镇等示范建设。加强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到2020年,全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70%以上的雨水得到有效控制;流域和城市防洪保持100年一遇标准,区域除涝达到10年一遇标准。

八、培育生态文化,进一步形成全民共建共享局面

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与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努力形成节约、低碳、绿色、适度的生态生活新风尚。

(二十五)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弘扬在地域文化中孕育而生的“包容天下、崛起江淮”新时期淮安精神,塑造淮安特色生态文化。弘扬漕运文化,重点实施沿线中国漕运城、清江浦1415、里运河文化长廊以及里运河景观提升、大运河生态防护等工程,加快打造里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推进淮安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依托洪泽湖、白马湖、古淮河等水载体,展现淮安丰富的水景观和水文化。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活动,结合每年“3.22”世界水日、“4.22”世界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等重要纪念活动,广泛开展宣传教育。

(二十六)培育绿色生活方式。推行绿色采购制度,建立并完善激励购买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政府绿色采购比例保持100%。提倡节约绿色的生活习惯,引导市民转变消费模式,更加注重节约、节能和环保。推进绿色节能办公方式,提倡无纸化办公,加强相关信息平台建设,完善数据库、操作系统、网络等基础设施以及日常维护管理工作。实施公交优先,配套建设完善、便捷、安全和换乘方便的自行车及人行道系统,宣传鼓励市民多使用自行车,多步行。到2020年,政府无纸办公率达70%以上,市区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26%。

(二十七)加强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通过政府网站、报刊、新闻发布会、广播电视等形式,及时准确公开环境信息,保障公众对环境信息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健全公众参与监督机制,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健全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强化社会评议,增强行政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引导公众在享受资源环境权益的同时,自觉履行保护资源环境的法定义务,形成人人自觉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

(二十八)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果,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市、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等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加快建成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村镇和生态工业园区,力争尽早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九、深化改革创新,进一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将制度创新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加快建立健全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二十九)落实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调查摸底,建立相应数据采集机制。探索自然资源资产评价,对自然资源实行资产管理。对河湖、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并将其纳入现代产权制度改革体系中。探索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容量接近或超过承载能力的地区,及时采取区域限批等限制性措施。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三十)完善经济政策。健全价格、财税、金融等政策,激励、引导各类主体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深化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落实和完善阶梯电价、水价、气价制度。推进排污收费改革,实行差别化收费。将淮安市生态市建设专项资金调整为淮安市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市财政积极筹措资金,支持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生态红线区域管控,对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的地区和单位给予支持。各县区也要相应设立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公共财政支出重点,逐年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健全企业环保信用体系,扩大评级结果应用。开展高环境风险企业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

(三十一)推行市场化机制。探索碳排放交易的初始分配和监督机制,积极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建立碳排放交易的分配和监督机制。尝试构建区域内水权市场化交易机制,以此通过市场的杠杆作用实现区域用水平衡。落实和创新全市排污权交易机制,在市域范围内开展示范试点。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投融资机制,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多元投入的生态文明建设投融资机制。探索建立环保公共服务和环境治理市场化机制,扩大政府购买环保公共服务。拓展环境污染治理监管的第三方服务。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