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保资本评论正文

【深度】没那么简单——PPP的火爆与理性

2016-10-24 13:20来源:英大金融关键词:PPPPPP模式PPP项目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任重道远

然而,必须认识到,PPP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灵药”,期望值不能过高。PPP出现爆发式增长有其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正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但是,如果不断地拔高,任其野蛮生长,热潮背后难免疯狂,走上神坛容易,一旦跌落或许是不可承受之重。

尽管PPP在很多公共领域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但并非无往不利、所向披靡,不是所有项目都适合PPP模式。PPP很重要,可又没那么重要,不能成为地方政府推卸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理由,也不能当作提振地方经济的“救命稻草”。

从PPP运用较为成熟的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来看,PPP投资占公共投资的比例不超过15%。PPP是传统交付模式的补充,只有满足能够更好地实现物有所值这一目的时,才被采用。如果不科学论证,盲目推行,失败的PPP项目造成的后果,可能比传统模式更严重。比如,2002年启动伦敦地铁系统PPP项目,因风险分担不合理以及投资成本、维护成本、运载总体表现等预估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而失败,导致了41亿英镑的巨额损失。

PPP项目收入来源主要分为政府付费、使用者付费、可行性缺口补助等三类。根据PPP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要求,全部PPP项目需要从预算中安排支出,每年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不超过10%。以2015年为例,地方财政支出为15万亿元,其10%对应1.5万亿元,就是用于政府付费类和可行性缺口补助类PPP项目的财政支出的理论上限。而从项目库的区域分布看,一般越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上马PPP的动力越足,经济发达的地方热情则相对较低。比如,江浙两省项目数各200多点,排在中间,北京、上海、天津、广东项目数加起来还不到200,上海更是只有1个。六个经济发达省市的项目总和占全国项目总数的十五分之一,投资总额约占全国投资总额的九分之一。由此推断,实际上限应当远远低于理论上限,估计可用于PPP项目的财政支出不会高于1万亿。然而,从龙元建设(13.190,0.04,0.30%)、东方园林(16.300,-0.15,-0.91%)等一些上市公司披露中标的PPP项目来看,大部分都属于政府付费和可行性缺口补助类,而且很少或没有项目运营。随着落地执行的项目越来越多,面对十几万亿甚至几十万亿体量的PPP项目,地方政府的财政支付压力有多大,能否守住10%的红线?

我们应该防范PPP项目出现异化的风险。在项目识别方面,就应该严把入口关,戴着PPP的帽子做BT(建设—转让)、市场化的非公共资源项目装入PPP篮子等行为要严格禁止。

PPP模式通俗点可以理解为社会资本出力、政府出信用、金融机构出钱,政府分期付款、项目分期回报的运营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杠杆率高、容易诱发超前消费。因此要科学严谨做好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做到量入为出、稳妥有序推进,防止出现新的影子银行甚至是庞氏陷阱。否则就会损害政府信用、发生金融风险。如果出现问题的项目较多,一旦发酵或产生传导效应,有可能会导致系统性风险,产生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

只有抓住核心本质,才能推动PPP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

PPP项目周期长,一般是二三十年或更长时间,具有参与主体多元、利益诉求多样、实现方式复杂等特点。尽管我国新一轮PPP爆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但是总体上才算是刚刚起步,还处于初级阶段。

入库容易落地难,怎样才能避免以前走过的弯路,尽可能地减少失败的案例?财政部中国财政学会PPP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洁接受《英大金融》采访时强调,PPP不仅是一种融资工具的创新,更是一种公共服务提供模式和项目管理方式的变革,“融资是仅仅借别人钱办事,而管理是借别人能力办事”。PPP模式的本质是政府公共部门与社会资本方合作,共同建设、运维公共产品,提供公共服务,更高效地满足社会公众诉求,更有效地利用好政府财政资源,完成公共部门的目标。

PPP模式有提高供给效率和服务质量的硬性要求,对与政府合作的社会资本方的资金实力、技术与服务、管理能力、融资能力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PPP模式的优势在于“让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而不是“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这样,从体制机制上保证了项目工程的造价相对较低,而公共产品的质量、公共服务的水平相对较高,达到“更好地实现物有所值”的目的。

规范方面,我国对PPP模式的制度化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初步形成了由法规、管理机构、操作指引、标准化工具和专业培训组成的,成体系的PPP政策制度框架。然而,PPP立法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应该加快推动。通过全国人大立法的方式来规范市场秩序,明确政府搭台、市场唱戏,政府机构和社会资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针对公共利益与项目公司利益的如何平衡、项目风险如何分担、政府违约如何处理、项目如何监管等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设定原则、标准,有利于消除参与各方对政策“朝令夕改”的担忧,从根本上为PPP模式提供稳定的法律环境。

同时,法律制度和政策体系,还不足以确保PPP顺利推进。PPP项目涉及法律法规、国家政策、项目管理、工程技术等各个方面。合同设计、投融资方式、价格和回报、风险分担、利益调整、监管等与项目自身条件禀赋、工程方案、工艺技术路线、投资构成、项目运行方案等密切相关,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需要在项目运作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持续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

PPP推广普及,非朝夕之事,需系统谋划;PPP改革发展,前景光明,而任重道远。

延伸阅读:

【完整版】PPP产业投资基金全解析(含多图分析和实操案例)

原标题:没那么简单——PPP的火爆与理性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