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烟气脱硫评论正文

现场文字实录|中国煤电清洁发展与环境影响发布研讨会

2017-09-19 15:10来源:新华网关键词:大气污染湿法脱硫大气环境质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易斌]

第三个就是氮氧化物的控制,它的工艺过去有很多研究和探索,为什么主要选择氨?其实在氨的问题上我们也做了很多方法,比如说干法的控制法,比如说能不能用其他的还原剂,不用氨,我们国内也有很多项目做,但是真正工业化最后没有做起来。SNCR现在在其他的一些行业,比如水泥等别的要求不太高的行业也是有应用的。主要的工艺就是SCR,占我们大机组的比例非常高。另外就是早期用了一些SNCR,但是最后做下来由于达不到原来的排放要求,另外在运行中也有一些问题,所以慢慢就退出了这个市场。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关于重金属的污染问题。从目前我国2011年版的标准里已经对汞的限制提出了要求,应该讲我们也是少数国家对汞提出要求的国家之一。因为我们整个污染控制的系统,包括除尘、脱硫、脱硝加在一块以后,协同效果比较好,到目前为止还看不到需要专门加脱汞设备的需求。[2017-09-1915:06]

[易斌]

第五块就是关于超低排放的事情。首先要给大家一个概念,超低排放的事情是一个综合的系统,而不是某一个技术去实现超低排放。如果我们把单个某一个技术或者是某一个单位看得那么重要就有问题。(见图)这个图大家都可以看出来,是一个多种工艺组合的效果。一贯的原则就是因地制宜、因厂制宜和因煤制宜来选择适合的工艺。超低排放现在做下来效果总体上是不错的,主要的技术方案有几条。一个就是加除尘器的,我们稍微用心看的话,早期曾在美国或者是日本,日本在2002年前后就有一个标准,这个工艺和我们现在做的是一样的。另外一个方案就是做脱硫和除雾的装置。这里的两个例子就是对CFB也可以选择半干法的烟气循环流化床这套工艺,也是可以达到超低排放的要求。我想给大家提出一点,就是技术多样性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根据电厂的实际情况,比如说对大机组非要用CFB或者是干法,这个是从运行技术的可靠性、稳定性、经济性和连续达标的要求还是大家都愿意去选湿法。[2017-09-1915:08]

[易斌]

最后给大家讲讲技术和装备的研发热点和发展的方向。研究的问题一直没有停止,包括到“十三五”还在安排项目,主要是针对多污染控制和重金属的控制,解决未来的一些问题做很多的研究。也有很多的进展,比如说最近看到电袋的问题,我们过去主要是在合成纤维这块做文章,现在已经有用金属纤维做布袋的,也做得非常好。二氧化硫这块做了很多的工作,真正的干法就是活性焦和电子树的做法,做了很多年,在中国应用的情况不是太好。活性焦还可以,现在还是做在一些小炉子上,大型利用有一些问题。另外包括氨法、活性焦等等这些东西要在电厂建一个化工厂,将来是不是电厂很好的选择?这块也是需要充分讨论的。另外就是在循环氧化吸收协同控制也做过一些工作,包括在里面去除氮氧化物,从目前做的情况看效果也是达不到超低排放的要求。[2017-09-1915:09]

[易斌]

氮氧化物控制的热点目前主要在做几个事,一个是降低三氧化氯转化率的问题,这块有很多研究,还有催化剂的问题,还有氧化法,在脱硝过程当中,我个人看氧化法不是一个好的技术方向,但是现在也有很多专家在研究这个事情。另外从这个行业来看,更多的是要发展低耗、协同、智能、标准化的,从几个方向去讲。比如说我讲一个例子,比如说智能化的问题,这块和我们节能和协同控制都是有关系的,我们要把一些新的技术在电力行业里面怎么应用是很关键的。比如说降耗的问题,如果我们把控制做的很好,烟气化管理提高标准要求的同时会把能耗大幅度降下来,在别的一些行业有很成功的经验。包括标准化的问题,我想我们电厂现在是一个单元、一个单元,脱硝、除尘、脱硫,这种方式是不是一个好的方案?可能从经济上考虑将来还有很多优化的空间。包括我们将来要走出去,模块化的生产、标准化的生产,这些方面都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所以技术发展是永无止境的。[2017-09-1915:11]

[易斌]

走出去的问题大家都在谈,我们也在天天喊,去国外做一些项目。其实这里有很多的问题,走出去有文化的问题,专业人员等等很多的问题。我们电厂这块的技术、装备走出去,特别是除尘器这块还是做的比较多的,别的也有一些,但是还是有一定难度,还需要做很多工作。谢谢大家,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2017-09-1915:12]

[主持人]

谢谢易会长比较精彩的报告。接下来请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教授做《电力行业减排与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的专题报告。[2017-09-1915:29]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

首先祝贺中国煤电清洁发展报告的正式发布。我今天要给大家来介绍的内容是中国煤电排放控制和空气质量改善的问题。主要是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我们面临的基本问题。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到现在的阶段,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高度关注。首先有必要回顾一下我们问题的发生,主要的起因,这样为怎么样治理有一些借鉴。首先我们过去30多年快速的发展中,有三个核心的快速因素驱动了我们现在出现这样的大气环境问题。第一个是快速的城市化,中国在1978年的时候城市化不到20%,2015年到56%,城市消耗了能源的84%,总的能源消耗集中在了城市。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还有个特点,往东部偏,大大小小的城市群集中在东部。[2017-09-1915:31]

[贺克斌]

第二个特点,中国的城市化和世界水平相比,2009年中国工程院和环保部曾经做过一个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的研究报告,我参加负责中国城市环境部分,得到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的快速城市化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因为它分析了过去50多年全世界16个国家城市化过程当中工业化驱动城市化的关系,中国是明显已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工业化拉动城市化。所以说我们的污染有非常明显的工业污染的特点。城市化过程中,钢筋混凝土是标志性的东西,所以第一是钢铁。第二个要素是水泥。这是过去十几年水泥产量,全世界和中国,红颜色的是中国,蓝颜色的是世界,这个线可以很清楚看出来是平行的关系,意味着过去十多年全世界水泥产量的增量全部都是中国贡献的,世界上其他地区没有怎么变。所以说这是第二个工业化的标志。[2017-09-1915:35]

[贺克斌]

第三个标志是城市化过程中钢筋混凝土修路、盖房子,光是空房子不行,我们今天在这儿,包括我讲话的话筒、照明的东西,要供能,冬天还要供暖,从哪儿来?就是今天的主题——煤炭。所以快速的工业化里的钢铁、水泥、煤炭的消耗是标志性的,现在全世界每年消耗的煤有一半多是中国消耗的。第三个快速也是世界领域发展标志性的,就是城市化必然带来机动化,标志性的事件2009年中国成为继日本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机动车年产量超过1000万的国家。2009年当年我们成为了最大的生产国和销售国,现在来看不是一个偶发性事件,因为最后仅仅过了四年时间,到2013年中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个年产量超过2000万的国家。就是我们用了几十年才凑够了1000万,但是仅仅用了四年就干出了第二个1000万,变成了2000万。这个数还不算完,2015年2500万,2016年2700万,奔3000万指日可待。所以说我们是快速城市化、快速工业化和快速机动化。[2017-09-1915:36]

[贺克斌]

我作为一个干环保的工作者,举双手赞成这些快速,因为它给全国老百姓带来了生活上的改善,但是在全国老百姓享受这三个快速带来的生活改善的同时,也正在承受它带来的一些环境的后果。分析1990年到2010年中国各类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情况,除了2005年我们的二氧化硫开始出现拐点,在2010年之前各类大气污染物,都在大幅度增长。这个增长量如果均摊在960万平方公里,也没有那么大的麻烦,但是并没有均分,和我们城市化的分布很相似,集中在东部地区,特别集中在京津冀地区。聚集了各类污染物。不要忘了在八九十年代我们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酸雨都是一个阶段里主要的大气污染问题。虽然现在这些问题一个一个逐步消失出了老百姓视线。可以看到2013年到2016年跟我们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很相似,京津冀地区重中之重,所以2013年以来大气污染治理任务非常重。这是我们面临的基本的问题。[2017-09-1915:44]

[贺克斌]

第二个我想讲的是治理的进程。刚才发布的报告里已经非常清晰地讲到了治理的进程,在这儿我们从排放量的角度来做分析,中国从1990到2015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从2005年起明显下降,整个的下降幅度分成不同部门的话,红色是电力部门,蓝色的是业部门,浅蓝色是民用,火电这部分贡献非常明显,下降的幅度到2015年总排放量已经低于1990年了,整个工业有所增加,下降幅度不明显,民用也不明显,主要的驱动工业有所增加,所以还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总量。这是从1990年以来,我们说每年有一个分布图,火电厂的排放情况和火电厂的增长情况,五年画一个图。非常清晰的过程可以看到,1990到2015年,光看上面的点,我们的电厂不是变少了,是变多了,因为支持了那三个快速,但是污染的情况就是红色的点是不达标排放量高的,二氧化硫,2005年之后红色变得非常少了,到2015年不仅红色变绿色,绿色还变蓝色,越来越多的蓝色,蓝色是越来越多地奔着超低排放。第二个特点是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主要一开始的驱动力从2012年开始总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开始下降,火电厂和机动车下降的幅度没有电力贡献这么明显。同样,每一年可以画一张图,当然火电厂的量在增加,但是绿颜色出现滞后了五年,从2010年之后开始出现。[2017-09-1915:45]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大气污染查看更多>湿法脱硫查看更多>大气环境质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