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政策正文

《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全文)

2020-04-02 11:15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农村人居环境四川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一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扩展延伸,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加强农村交通物流设施建设。全面推进 “四好农村路”建设和示范创建工作,大力实施通乡油路、通村硬化路工程,引导具备条件的地区推进资源路、旅游路、建制村联网路和村内通组路建设。加快渡口改桥、破损通乡油路和通村硬化路整治、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村道窄路加宽、农村公路桥梁等建设。构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提升管养规范化水平。推动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向周边延伸,推进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加快构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络,鼓励商贸、邮政、供销、运输等企业加大在农村地区的设施网络布局,加快普通铁路沿线货运站物流节点和主要流域水路航运通航能力建设。加快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末端网络,推动县级仓储配送中心、农村物流快递公共取送点等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面向农村地区的共同配送中心。

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完善 “五横六纵”引水补水网络,推进水利大提升行动,构建节约高效、承载有力的水安全体系。以纳入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的李家岩水库、大桥水库灌区二期、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等项目为重点,积极推进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已成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加快推进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加强主要江河堤防、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 (水闸)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和防汛抗旱能力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农村 “五小水利”工程。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强化水质水源保障,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模化标准化建设。深化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与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鼓励农民、村组集体、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等参与工程建设经营。

构建农村现代能源体系。统筹谋划农村能源发展,优化农村能源供给结构,因地制宜开发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实现供能方式多元化。统筹城乡电网发展,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扩大电网覆盖范围,全面提升农村电网的供电质量、供电水平和服务能力,基本实现城乡供电服务均等化。推动供气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新村集中供气工程、生物质炉灶等燃料清洁化工程建设,推进农村能源消费升级,大幅提高清洁能源在农村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大力发展 “互联网+”智慧能源,全面提升农村能源消费智能化、高效化水平。深入推进农村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探索建立农村能源革命示范区。

强化乡村信息化支撑。以 “智慧乡村”为统领,大力推进全省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深入实施 “宽带乡村”“光网四川”“视听乡村” “信息进村入户”等工程,推进宽带网络提速降费,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扩大光纤宽带和4G 网络在农村的有效覆盖。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快物联网、智能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的全面深度融合,大面积推广适合农村、方便农民的信息化产品,完善村、县相关数据采集、传输、共享基础设施,建立健全数据采集、应用、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涉农数据资源整合利用和共享开放。推进乡村基层信息服务站点建设,拓展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生产生活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全省统一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基层服务网点与网上服务平台无缝对接。推进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

提高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全面提升农村抵御极端气候、洪涝干旱、地震、地质灾害、火灾等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实施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农村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加强防汛抗旱、防震减灾、防风抗潮等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强化气象为农服务,增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应对准备、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深化森林、草原火灾防控治理。推进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统筹防汛、防火等应急物资储备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升农村防灾减灾应急处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培训和应急演练,提升公众识灾避险与自救互救能力。全面开展九寨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增强灾区预警和防范能力。

专栏14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一)农村公路建设。对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全部实现通硬化路,加强窄路基或窄路面路段加宽改建。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路段逐步增设安全防护措施,改造农村公路危桥。有序推进较大人口规模的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到2020年实现乡镇、建制村通硬化路 “两个100%”。支持国有农场、林场、林区道路建设。

(二)农村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客货运服务网络,加快农村客运站场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客货运输农村综合运输服务站建设和改造。鼓励创新农村客运和物流配送组织模式,推进城乡客运、城乡配送协调发展。加快农村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络和末端网络建设,支持农贸市场、农村 “夫妻店”等传统流通网点改进提升现有设施设备,拓展配送等物流服务功能。到2020年,在行政村和具备条件的自然村基本实现物流配送网点全覆盖。

(三)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建设武引二期灌区、毗河供水一期、升钟水库灌区二期、红鱼洞水库及灌区、李家岩水库、蓬溪船山灌区、土溪口水库、黄石盘水库、大桥水库灌区二期、宣汉白岩滩水库、青川曲河水库等一批大中型工程;加快推进江家口水库、龙塘水库及灌区、固军水库、亭子口灌区、永宁水库、青峪口水库、米市水库、三坝水库、毗河工程二期、资中两河口水库等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前期工作;积极开展引大济岷 (含引青济岷)、长征渠引水、罐子坝水库及灌区工程规划和前期论证工作。

(四)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到2022年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供水率达到87%以上。完成都江堰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任务,加快推进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五)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农村分布式清洁能源网络,开展分布式能源系统示范项目。推动农村沼气工程建设,鼓励农村能源多元化发展。开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示范村建设。启动农村燃气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清洁气体燃料利用规模。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7.9%,户均配变容量不低于2千伏安。引导农村居民因地制宜使用天然气,宜罐则罐、宜管则管,采用管道天然气、压缩天然气、液化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形式,提高农村天然气覆盖面和通达能力。

(六)农村新一代信息网络建设。大力实施 “宽带乡村”战略,重点支持边远地区等第四代移动通信基站建设,加快实现高速宽带城乡全覆盖。持续加强光纤到村建设,完善4G 网络向行政村和有条件的自然村覆盖,在部分地区推进 “百兆乡村”示范及配套支撑工程。改造提升乡镇及以下区域光纤宽带渗透率和接入能力,开展有关城域网扩容,实现90%以上宽带用户接入能力达到50Mbps以上,有条件地区可提供100Mbps以上接入服务能力。

(七)防洪减灾工程。基本完成主要江河重点堤防工程,继续推进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 (水闸)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和防汛抗旱能力建设。

(八)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以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及应急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大力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

第二节 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促进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资源向农村倾斜,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实行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完善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学前教育政府、举办者、家庭合理分担成本机制。大力实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计划,推进职业院校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着力办好农村社区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积极稳妥推行民族地区乡村中小学“双语”教育,全面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和应用能力建设,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特岗计划”和省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统筹调配城乡中小学教职工,以市、县为单位,推动优质学校辐射农村薄弱学校常态化。适当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增强乡村教师队伍稳定性。

大力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巩固和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机制,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深入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注重防治结合,做好重点人群和重点疾病的健康管理服务。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精神卫生、职业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提高重点疾病筛查率和早诊早治率。推进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医疗卫生投入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医疗服务机构,配置医疗服务人员,加快建设县域内医疗共同体。实施乡村医疗队伍培养计划,健全农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制度,大力开展农村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支持并推动乡村医生申请执业 (助理)医师资格,完善乡村医生待遇保障机制。

加大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和专家下基层的巡回诊疗力度,建立城市医院青年医师服务基层制度,发展远程影像诊断和远程会诊,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方便农村居民就近就医。全面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活动和健康村镇建设试点。加快建立乡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提高签约服务质量。深入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丰富农民体育运动,增强农民体质。

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适时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巩固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做好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拓展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功能。逐步提高农村低保和80周岁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标准。全面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大力加强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政府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建立 “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继续推进 “童伴计划”,并扩大其实施覆盖面。

提升乡村养老服务能力。实施农村养老保障行动,创新乡村养老服务机制,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支持以乡镇为中心,建立具有综合服务功能、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机构,与农村特困供养服务、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相互配合,形成农村基本养老服务网络。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康养服务产业,鼓励企业、集体、个人投资农村康养产业开发项目,推动建设富有乡村特色的养生养老基地。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开展适老化设施改造。积极开展养老护理人员培养培训,引导扩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健康服务、精神慰藉等配套服务。

专栏15 农村公共服务提升行动

(一)乡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合理布局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保留并办好必要的小规模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全部达到基本办学标准。加大对教育薄弱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支持力度,努力办好乡镇普通高中。加强乡村普惠性幼儿园建设。推进师范生实训中心和乡村教师发展机构建设,加大对乡村学校校长、教师的培训力度,落实好乡村教师补贴。继续实施好 “特岗计划”,落实好特岗教师待遇。加快实施 “三通两平台”建设工程,继续支持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二)健康乡村计划。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达标率达到95%以上,公有产权村卫生室比例达到80%以上,部分医疗服务能力强的中心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达到或接近二级综合医院水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人次占总诊疗人次60%左右。深入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健康乡村建设,建成一批整洁有序、健康宜居的示范村镇。加强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

(三)全民参保计划。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重点促进中小微企业、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参保缴费。建立全面、完整、准确、动态更新的社会保险基础数据库,实施社会保障卡工程,不断提高乡村持卡人口覆盖率。

(四)农村养老计划。通过邻里互助、亲友相助、志愿服务等模式,大力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依托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站)、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农家书屋、全民健身设施等,为老年人提供关爱服务。统筹规划建设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推进农村公办养老机构床位改造提升,对10万张农村公办养老机构床位进行适老化改造,更好满足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

第三节 推动农民持续增收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构建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农民工转移就业和多元化增收机制,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实施乡村就业促进行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创办环境友好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振兴传统工艺,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推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增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能力,拓宽农民就业空间。大力推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村民自建,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务工就业。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合理引导产业梯度转移,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基地建设,创造更多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机会。

加强劳务协作,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 “三位一体”工作机制,积极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

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实施农民创新创业行动,鼓励、支持农村青年和返乡农民工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加大返乡下乡创业基地建设力度,依托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工业园区等,盘活闲置土地、厂房等资产资源,整合发展一批返乡下乡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引导返乡下乡人员采取直接投资或参股经营等方式,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组建现代企业、企业集团或产业联盟,共同开辟创业空间。建立完善农村创新创业政策支持体系,为农村创新创业人员提供创业辅导、政策咨询、市场信息、集中办理证照等 “绿色通道”服务,开展返乡农民工初创培训、创业辅导、创业提升培训,落实乡村创新创业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整合多方资源建设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推动政策、技术、资本等各类要素向农村创新创业集聚。

强化乡村就业创业服务。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乡镇、行政村基层平台建设,全面开展就业政策法规咨询、信息发布、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就业和失业登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服务,组织推荐农村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组织开展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制度,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稳定性和收入水平。加强农村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平台建设,提供就业信息、创业指导、优惠政策享受等 “一站式服务”。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建立健全以企业、职业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为依托,以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为主要形式,覆盖全体、贯穿终身的培训体系。有效有序引导社会资本扩大就业服务,合理布局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深入实施农民增收县委书记、县长负责制,完善农民就业保障制度,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专栏16 农民就业创业增收行动

(一)乡村就业促进行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在乡村地区创办环境友好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振兴传统工艺,培育一批家庭农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

(二)农民创新创业行动。整合现有渠道,用3年时间培训7000名农村双创人员和双创导师。创建600个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双创示范园区 (基地)。实施返乡下乡创业培训专项行动。

支持有条件的创业企业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深入推进农村青年创业致富 “领头雁”培养计划,培养一批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实施引才回乡工程,在返乡下乡创业集中地区设立专家服务基地,吸引各类人才回乡服务。

(三)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对农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等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累计开展农民工培训18万人次。继续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创新培训,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到2020年,使各类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1次相应的技能培训。

(四)城乡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设备,结合地区实际建设一批区域性大型公共实训基地、市级综合型公共实训基地和县级地方产业特色型公共实训基地,构筑布局合理、定位明确、功能突出、信息互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网络。

(五)乡村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县级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及乡镇、行政村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合理配备经办管理服务人员,改善服务设施设备,推进基层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全覆盖。推进乡村公共就业服务全程信息化,开展网上服务,进行劳动力资源动态监测。开展基层服务人员能力提升计划。

第九章 高质量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坚持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精心谋划、精心组织、精准施策,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确保贫困地区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节 深入实施精准脱贫

严格聚焦 “两不愁、三保障”,完善工作机制,实施专项行动,明确工作责任,落实政策措施,以绣花功夫扎实抓好脱贫攻坚。

实施专项扶贫行动。实施产业扶贫行动,盘活贫困地区资源,优化扶贫产业布局,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创

新扶贫产品销售体系,着力构建贫困地区优质农产品供销体系,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乡村旅游业、农村电商等,积极开展 “四川扶贫”集体商标的注册推广,打造一批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项目,因地制宜强化产业扶贫。实施就业扶贫行动,认真落实创建扶贫车间,以 “1库5名单”、技能培训行动、劳务协作、公益性岗位安置等为抓手,深入开展精准识别、精准就业服务,统筹推进贫困劳动力技能就业脱贫、异地转移就业脱贫、就地就近就业脱贫、灵活就业脱贫。实施住房安全保障行动,坚持 “挪穷窝”与 “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并进,统筹抓好易地扶贫搬迁、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农村危房改造、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等农房建设。实施教育扶贫行动,实施好大小凉山教育扶贫提升工程、民族地区十年行动计划、深度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等项目建设,落实好各阶段教育资助政策,落实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9+3”免费职业教育、“一村一幼”等政策,确保贫困家庭适龄儿童义务教育不漏一人,做到教育扶贫优惠政策落实不漏一户。实施健康扶贫行动,认真落实县域内住院和慢性病门诊维持治疗医疗费用个人支付占比控制等政策,研究完善重特大疾病和县域外就医救助机制,全面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目标。

落实脱贫攻坚政策。落实财税支持政策,积极争取中央加大对四川扶贫开发的财政资金投入,对贫困地区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投资项目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落实金融支持政策,鼓励和引导商业性、政策性、开发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认真落实国家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和扶贫小额信贷政策。落实土地支持政策,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重点向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倾斜。按照国家耕地保护和农村土地利用管理有关规定,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满足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建房需求,合理安排小城镇和产业聚集区建设用地,有效保障扶贫开发用地需要。支持45个深度贫困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落实低保兜底政策,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将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

完善扶贫工作机制。坚持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和工作制度,严格执行脱贫攻坚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强化县级党委作为全县脱贫攻坚总指挥部的关键作用,保证各地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健全定点帮扶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定点扶贫工作,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探索多渠道、多样化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径,提高扶贫措施针对性和有效性。优化完善贫困村 “五个一”干部帮扶机制,同步加强有20户以上贫困户的非贫困村 “三个一”帮扶,充分发挥第一书记、专业农技员等帮扶力量的作用。

完善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机制,加强与广东、浙江等省的省际协作,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促进进一步深化合作,引入更多沿海发达地区工商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进贫困地区快速发展。充分调动全社会扶贫积极性,建立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扶贫工作大格局。完善奖惩机制,细化督查巡查、考核评估办法,切实落实扶贫工作责任。

第二节 重点攻克深度贫困

把攻克藏区彝区深度贫困堡垒作为脱贫攻坚重中之重,着力改善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条件,增强贫困农户发展能力,汇聚多方力量着力解决深度贫困地区区域性整体性贫困问题,确保打赢深度贫困地区攻坚战。

整合力量集中攻坚。严格执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总体实施方案和年度专项实施方案,推动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有机衔接,聚力解决以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的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针对民族特困地区实施重点帮扶工程,持续用力在藏区推进实施“六项民生工程计划”、在彝区推进实施 “十项扶贫工程”和17条特殊支持政策、在凉山州推进实施综合帮扶12个方面34条支持政策。全面落实新增脱贫攻坚资金主要用于深度贫困地区、新增脱贫攻坚项目主要布局于深度贫困地区、新增脱贫攻坚举措主要集中于深度贫困地区和免除纳入年度专

项扶贫计划新增项目资金县级配套 “三增一免”总体要求。强化对深度贫困地区的金融支持,完善扶贫 “四到县”机制,拓展县级项目资金整合范围。优先保障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深度贫困地区发展需要。

加强协作合力攻坚。完善对口帮扶制度设计,实现深度贫困县每县都有省级领导、省直部门 (单位)、高校、医院、国有企业联系帮扶。扎实推进省内7市35县对口帮扶藏区彝区45个贫困县工作。加大与中央定点扶贫单位沟通合作力度。加强与浙江、广东两省对接,瞄准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深入开展产业合作、劳务协作和人才支援等。创新扶贫协作方式,大力推进携手共建佛山—凉山东西部扶贫协作示范工作。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 “飞地经济”,推动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合作发展 “飞地”园区,加快成都—阿坝、甘孜—眉山、德阳—阿坝、成都—甘孜、凉山—乐山等“飞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园区组织机制和管理模式,充分发挥 “飞地”园区在资源集聚、优势互补方面的积极作用,实现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异地发展。

第三节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继续巩固深化脱贫攻坚成果,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持续改善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条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增强脱贫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持续增收能力,增强脱贫地区“造血”功能。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鼓励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培育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能力,充分调动贫困群众脱贫奔康的积极性主动性。深入开展 “感恩奋进”主题教育,常态化抓实中国梦等教育活动,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坚定脱贫奔康的信心决心。切实推进农民夜校建设,培育打造一批示范夜校、示范实践基地,探索开办 “网上夜校”“夜校微信群”,教育引导广大农民学政策、学法律、学文化、学技术。大力推进精神扶贫,继续推进贫困地区移风易俗行动,引导贫困群众摒弃不良生活习惯和社会交往习俗,形成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养成勤劳致富、文明和谐的时代新风尚。

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坚持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有机结合,持续开展 “回头看”“回头帮”,严格贫困对象退出标准,建立完善稳定脱贫跟踪监测、动态管理和分类施策机制,确保贫困现象不反弹、脱贫群众不返贫。以 “防返贫、促奔康”为目标,以创建 “四好村”为抓手,按照 “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项目”要求,实施扶贫巩固提升工程,进一步巩固完善相对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大力发展村级特色产业和集体经济,严格规范用好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和贫困户小额信贷分险基金,促进脱贫户持续稳定增收奔康,增强已退出贫困村可持续发展能力。总结脱贫攻坚经验,探索统筹解决城乡贫困的政策措施,在脱贫攻坚期内保持脱贫政策延续性和稳定性,构建完善 “造血”功能、改善 “输血”机制、健全 “失血”救助的长效机制,确保贫困群众脱贫奔康。

专栏17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

(一)产业扶贫行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稳妥有效推进产业扶贫。大力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现代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和乡村旅游业。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优先推荐深度贫困县申报电子商务进农村国家级综合示范县,实施省级电子商务脱贫奔康示范县和商贸流通脱贫奔康示范县建设。

(二)就业扶贫行动。深入落实进一步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的9条措施,推动贫困劳动力多渠道实现就业务工增收。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就业促进、企业定向招工、劳务输出对接服务等方式新增转移就业。开发护林绿化等公益性岗位,选聘安置特别困难的贫困劳动力。

(三)住房安全保障行动。认真落实全省农村住房统筹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积极统筹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水库移民避险搬迁等各类农房建设项目,分年度分类别严格实施各类农房政策,加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农房建设专项检查和督促指导,支持、鼓励农村村民对住宅采取抗震设防措施,逐步提高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做好住房安全保障情况分析,确保农房建设质量安全。

(四)教育扶贫行动。化解大班额,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寄宿条件。完善教育扶贫救助体系,落实控辍保学责任,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因贫失学。鼓励和引导更多贫困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增加就业。着力加强贫困地区教师培养培训,推进内地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和贫困地区学校共建共享,让贫困地区学生享受到更多、更高质量的教育,不断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推进深度贫困县本土人才培养计划,为贫困地区培养留得住的人才。推进高校对口帮扶深度贫困县、内地优质中小学对口帮扶深度贫困县中小学,帮助提高管理质量和教学质量。

(五)健康扶贫行动。实施贫困人群医疗救助扶持行动、贫困人群公共卫生保障行动、贫困地区医疗能力提升行动、贫困地区卫生人才培植行动、贫困地区生育秩序整治行动 “五大行动”;实施深度贫困县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填平补齐工程、医疗卫生人才振兴工程、优质资源下

沉精准传帮带工程、基层履职尽责考核推动工程 “四项工程”;推进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 “三个一批”;开展大小凉山彝区艾滋病防治攻坚和高原藏区包虫病防治攻坚。

(六)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行动。加强与浙江、广东两省沟通对接,围绕脱贫攻坚目标,突出做好产业合作、劳务协作和人才支援等东西部扶贫协作各项工作,着力做好扶持教育发展、培育优势产业、促进就业创业、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增强基层公共服务能力、深化经济技术和人才交流6项对口支援重点任务。

(七)“飞地”园区建设项目。做强做大成都—阿坝、甘孜—眉山、成都—甘孜、德阳—阿坝等现有 “飞地”园区,加快推进凉山—乐山 “飞地”园区和佛山—凉山花卉科技产业园、农业产业园建设,探索建设多种合作模式的 “飞地”园区,发展多种形式的 “飞地经济”。

(八)加强贫困地区交通建设。优先支持贫困地区重大交通项目,加快高速公路向贫困地区延伸,实现民族地区州府所在地都有高速公路连接。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国省干线公路提档升级,构建对外畅通、路况良好、抗灾能力强的国省干线公路网络。

第十章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内部发展活力,优化农村外部发展环境,加快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双向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第一节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激发农村市场活力,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到2019年基本完成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到2021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各类产权确权和登记颁证,加快推进 “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推进水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深入推进水利设施产权等领域改革。健全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体系,完善配套措施和工作机制,推动成为农村各类资产资源流转交易、项目招商活动、项目合作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实施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工程。总结推广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改革试点经验,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 “三变”改革模式。

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资产租赁型、资源整合型、稳健投资型、区位特色型、服务创收型等发展模式。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或参与财政支农项目建设,探索财政支农项目实行股份量化到村集体资产,建立合理利益分配机制。鼓励将农村集体资产入股参与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拓宽集体经济发展途径。用好用活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探索 “四荒”资源开发的新模式。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查看更多>农村人居环境查看更多>四川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