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察人物正文

与姜明老师面对面:保护“地球之肾”可否远离雾霾

2014-08-19 10:13来源:中国生态修复网作者:隋海君关键词:污水净化污水处理污染物降解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人工湿地作用显著 管理不当仍可污染

记者:随着全国自然湿地面积的减少和公众湿地生态意识的提高,我国已经开始建造人工湿地来增加湿地面积,保护湿地生态,请问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有何区别?在净化空气方面,人工湿地是否具有自然湿地的相同功效?人工湿地是否存在污染问题?

姜明:根据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的各种不同目的和需要,对湿地有不同的定义,目前约有60余种湿地的概念理解。现在被普遍引用的是根据1987年Ramsar公约中对湿地的定义,根据这个公约,湿地系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体者,包含低潮时不超过6米的水域。

根据这个定义,人工湿地不但包括水库、池塘,还包括水稻田等。广义的人工湿地就是由人工构筑而成的湿地,而狭义上的人工湿地则被定义为从生态学原理出发,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人为将土壤、沙、石等材料按一定比例组成基质,并栽种经过选择的耐污植物,组成类似于自然湿地的新型污水净化系统。

无论是自然还是人工湿地,他们都具有湿地的基本特征,即表面淹水或水饱和、生长水生或湿生植物等,也均具有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物、净化空气、动植物栖息地、休闲游憩的功能。但自然湿地具有更加复杂的生态系统结构,其功能的稳定性及自调节能力要远大于人工湿地。

而人工湿地由于其建设的特定目标及人为调控,在既定功能上可能超过自然湿地。例如用于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其污水净化能力、对负荷变化适应能力要更强。而从净化空气来说,单位面积的净化效果不会有很大差异。

人工湿地具有独特的吸附、降解和排除水中污染物、悬浮物、营养物,使潜在的污染物转化为资源的过程。但要对人工湿地植物及基质进行很好的管理,否则吸附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湿地植物或底泥将会带来二次污染。

湿地与农业 共同成长的伙伴

记者:今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湿地与农业”,农田开垦不仅会破坏湿地生态,农田秸秆燃烧还会加剧雾霾,能否请您就“湿地与农业”谈谈您对湿地生态保护的看法与建议?

姜明:2014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湿地与农业,共同成长的伙伴”,湿地在淡水循环、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湿地与农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没有湿地就没有水,就没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湿地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众多改善人类福祉以及减轻人类贫困的服务,其中包括各种各样的农产品,例如鱼虾、大米、盐、糖、水果蔬菜等,而鱼类是最重要的湿地农产品之一,渔业为全球至少1.5亿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因此湿地一旦退化或丧失,将直接影响这些群体的生存状况。

由于人们的不合理利用,全球近50%的湿地面积丧失,我国湿地退化与丧失情况也很严重,近十年湿地丧失340万公顷;三江平原80%的湿地被转化成耕地,松嫩平原湿地面积也减少了近50%。湿地丧失严重制约了湿地功能的发挥,不利于水安全与区域生态安全。

因此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首先从维护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区域生态安全角度来看,湿地的面积不应减少,必须守住8亿亩的湿地面积红线;同时从国家粮食安全角度出发,耕地的面积应保持一定的规模,这就需要权衡湿地保护与农业开发的关系,优化湿地空间格局,使湿地的生态功能得以最大发挥。

第二要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统一的湿地规划和优化管理,合理分配生产、生活与生态用水,建立湿地生态用水保障机制。

第三要开展湿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针对湿地的不同生态服务功能及威胁现状,采取相应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模式,进行全国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的整体规划和设计。

最后还要加强湿地保护区能力建设,构建湿地生态系统监测网络,为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湿地保护及决策提供支撑服务。

原标题:保护“地球之肾”可否远离雾霾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污水净化查看更多>污水处理查看更多>污染物降解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