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除灰除尘政策正文

环保部发布《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全文)

2014-08-29 09:07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大气细颗粒物袋式除尘电除尘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文献调研法是指通过从科技文献、排放系数数据库等资料中

收集整理相近燃料/产品、工艺技术、污染控制技术的排放测试结果,获取对应排放系数的方法。排放系数根据其测量的技术方法、样本数量和质量等因素划分为A、B、C、D 四个等级。分目的在于方便使用者了解实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以便正确合理地选择使用。排放系数的具体分级如下:

(1)A 级:实测数据,基于完善可靠的方法,且具有足够的细节可供充分验证,测试样本由随机抽样获得,样本数量大于等于10 个;

(2)B 级:实测数据,基于完善可靠的方法,测试样本数量小于10 个;或者测试样本量大于等于10 个,但缺少相关的测试细节供验证,无法判断测试样本数量是否具有代表性;

(3)C 级:无实测数据,采用的是文献中相同生产工艺和控制技术的排放系数;

(4)D 级:无实测数据,用污染物排放过程相似的排放系数推导得到。

在不具备采用实测法和物料衡算法确定排放系数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文献调研法选取排放系数。

对于移动源中的柴油车,推荐选用环境保护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基于大量机动车台架测试和道路实测建立的PM2.5 排放系数数据库,道路移动源的柴油车和非道路移动源的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排放系数见表3。对于其他排放源,可从中国多尺度大气

污染排放清单模型(MEIC,http://www.meicmodel.org)的排放系数数据库中选用。基于上述两个数据库获得的第1-3 级分类下的PM2.5 产生系数见表1 至表3,各种污染控制技术对于PM2.5的去除效率见表5。

表5 固定燃烧源与工艺过程源第4 级分类的PM2.5 去除效率

第五章 PM2.5 源排放清单的应用与评估

5.1 PM2.5 源排放清单的应用

(1)用于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特征分析。排放清单作为空气质量模型的输入,可进行时空连续变化的污染特征分析,弥补监测和观测在时空分辨率上的不足。可选用的模型有Models-3/CMAQ、NAQPMS、CAMx、WRF-Chem 等。模型模拟区域范围内、计算区域外的排放清单可采用中国区域多尺度排放清单(MEIC)等。

(2)用于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来源解析。通过细颗粒物排放源清单,得到分区域、分排放源的排放量汇总统计,分析重点排放区域、重点排放源对当地细颗粒物排放总量的分担率和对浓度的贡献率。

(3)用于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控制方案的制定与预评估。通过减排情景设计,借助空气质量模型,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预评估,明确细颗粒物污染防治的方向,帮助制定合理有效的控制方案和达标规划。

5.2 PM2.5 源排放清单的评估与验证

PM2.5 源排放清单的评估与验证可通过宏观统计数据校核、不确定性分析和利用空气质量模型进行模拟校验等方法进行。

(1)宏观统计数据校核可依靠主要能源产品消耗量和工业产品产量结合平均排放系数校核排放量总量。该方法主要用于排放清单合理性的初步评估。

(2)不确定性分析可采用蒙特卡洛方法评估排放总量的置信区间。不确定性分析可用于重要污染源信息的甄别,评估排放清单的可靠性。

(3)排放清单的可靠性还可结合模型、观测等手段进行验证。具体方法是利用空气质量模型模拟并与同时段空气质量观测结果比较,对排放清单进行间接验证。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大气细颗粒物查看更多>袋式除尘查看更多>电除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