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察评论正文

国办首次专门为环境监管执法发文 释放哪些新信号?

2014-11-30 10:22来源:新华网作者:杨维汉关键词:环境监管环境执法环保部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部分环境执法“以罚代管”、监管部门“力量割裂”、群体性环境事件风险评估不足……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环境监管执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体制机制、操作层面的一系列难点依旧制约着“美丽中国”之梦的实现。

国务院办公厅27日首次专门就环境监管执法发布通知,对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均提出了要求。并且首次明确,建立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将环境违法企业列入“黑名单”,并向全社会公开,纳入社会信用体系。

防止环境执法只收“罚款”不管“问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近日分组审议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报告。有常委会委员提出:“往往举报的案件多,真正查处的少。这实际上反映出有法不依、执法不到位。”

一位基层环保执法人员坦言,环境监管执法过程中会“手下留情”,象征性处罚了事。专家指出,如此一罚了之,如同向排污企业收了“保护费”,企业会认为交完罚款就可以“合法排污”。

针对此,通知进行了明确规定。环保部环境监察局副局长曹立平介绍,通知首次科学划分了环境层级监管事权,完善国家监察制度,强化国家、省级对市、县环保机关的稽查和督查。

“通知要求健全国家环境监察制度,在环境保护部设立环境监察专员,加强对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履行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完善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各级环保部门要对下级环境监管执法开展稽查,通知还对稽查频次作了具体要求。”曹立平说。

纪检监察机关也是环境监察执法背后的“督战队”。监察机关依法依纪追究环境监管部门不履职、该查不查、该处理不处理、该移送不移送、该受理不受理等监管不作为行为的责任,对涉嫌职务犯罪的要及时移送检察机关。

信息公开、听取公众意见防止群体性事件

近年来,什邡等地相继发生了群众抵制和抗议建设项目的环境群体性事件。虽然诸多环境群体性事件背后原因较为复杂,但社会风险评估不足、公众参与和科学引导不到位仍然是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环保事务、表达诉求的意愿加强。”曹立平说,“环保部先后出台了《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等规定,但官方的社会参与渠道还比较有限,缺乏科学有序的引导。”

通知的出台是以问题为导向。专家指出,长期以来,公众不理解、不支持环境执法现象也比较突出,执法外部环境改善程度有限。部分地区环境保护部门的行风评议长期处于各部门尾部,社会形象不佳。

环保部环境监察局综合处处长孙振世说,通知要求重点排污单位如实公开其排污状况和防污设施运行情况。发挥“12369”环保举报热线和网络平台作用,使违法者处于公众监督之下。

通知要求邀请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监督环境执法。“这包含两个层面,公众通过自主申请或环保部门邀请,参加日常监管执法,实施外部监督;公众通过关注环保部门的信息公开,以信函、邮件、电话等方式表达监督意见。”孙振世说。

原标题:新闻分析:国办首次专门为环境监管执法发文,释放哪些新信号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境监管查看更多>环境执法查看更多>环保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