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固废处理垃圾处理工业固废评论正文

【组图】把垃圾焚烧厂建成社区公园的台湾模式

2015-06-02 08:30来源:固废观察微信作者:徐迅雷关键词:垃圾处理垃圾焚烧发电厂台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高塔的肩膀上,旋转餐厅静静地转动着。你打开谷歌地图,把眼光投向台北市北投区的北投捷运站,垂直下来是一条宽大的洲美快速道,在道旁距离基隆河与五分港不远的地方,标注了一个“北投焚化炉景观台”。切换成实景图模式并拉近,一个完整的“北投垃圾焚化厂”就呈现在眼前,旁边还依附了一个小的“士林垃圾焚化厂”。靠近基隆河一侧的那个巨大高塔,总是在清晨把灿烂千阳投影到洲美快速道上。这里不仅标出了“北投焚化炉景观台”,而且还标注了“摘星楼旋转观景餐厅”。

这个高塔,其实就是垃圾焚化厂的巨大烟囱。

楼能摘星,谓其高耸。垃圾焚化厂的建造者,把这样的厂区建成旅游点、景观台,其认知与思维的水准,亦是高可摘星。

垃圾焚化厂回馈了一个水上乐园

2014年的春末,我所居住的当年被马可˙波罗称为“世界上最华美的城市”杭州,在城西,在余杭区,一场反对拟建九峰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公众行动,震动国人,波及境外。这几乎就是2009年广州番禺大石镇民众反对建造垃圾焚烧发电厂事件的翻版,当年大石镇附近各大楼盘的30万居民,绝大部分表示反对,抵制很坚决。杭州余杭九峰垃圾焚烧发电厂,号称要建成“亚洲第一”,主要抗议者是附近村民,杭州市区也有人举起了反对的双手。

垃圾围城,不处理当然是不行的。埋了,或者烧了,这是我们处理垃圾的主要手段。在分类回收之外,其他处理方式都是有利有弊,其弊主要就是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附近直接或间接受影响的人,自然而然就会反对,就像公厕不要建在我家隔壁、垃圾桶不要摆在我家门口。于是,“欢迎建垃圾焚烧厂,但反对建在我家门口”的“邻避困境”就产生了。

所谓“邻避困境”,源于公众的“邻避思维”、“邻避主义”,即英文的“Not In My Back Yard”——“别在我家后院”。政府部门规划经济项目或公共设施,产生效益为全体社会所共享,但“负外部性”带来的后果却由附近居民来承担,于是受到选址周边居民的反对,这在国际社会已确实已成普遍现象。不仅是垃圾焚烧厂,化工领域的PX项目也一样,几乎是所到之处,群起而反对。“邻避困境”就是这样,周遭居民反对越强烈,这个“困境”就越深。由此导致的“邻避效应”,让政府左右为难。

“我反对”的“邻避行动”,台湾在二十年前就经历过了。1984年,台北内湖垃圾掩埋场发生了一场大火,从而促成台湾第一座垃圾焚化厂——内湖焚化厂兴建,于1991年完工投入使用,日处理垃圾为900吨。垃圾焚化技术有个成熟的过程,就在1991年,行政院科技会议订下了“焚化为主、掩埋为辅”的垃圾处理政策。

但在那个年代,兴建垃圾焚化厂,毫无疑问也遭到周边居民的反对。不仅如此,有关非政府组织积极介入,就焚化炉会产生“世纪之毒”二恶英,台湾绿色和平组织最早发出警告;而反对焚化炉的社团则不客气地说,焚化炉并不如鼓吹者所声称的那么干净,反而制造了更多污染;而且,垃圾焚化处理不符合公平正义的原则,台湾焚化厂的兴建,多为本土大财团与国外焚化炉公司合作,庞大的利益都流向大资本家和外国资本,焚化炉无法提供较多的当地工作机会。

“焚化炉不只污染住在周边的居民,而是会透过食物、饮水进入每一个台湾人身体里”,变成了公众的共识,这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威胁,这就不仅仅是“邻避”,而是几乎成了“全避”了。

面对风起云涌的反对浪潮,对抗还是疏导?对立还是沟通?政府组织很快明白了,懒政是不行的,一意孤行更是行不通的。由此,他们集思广益,推出了敦亲睦邻政策,制定了严格环保标准,建立了回馈机制,进行了认真的政策宣导。从“对立抗拒”到“和平共处”,事情总归是起了变化。

原标题:《从邻避困境到邻喜效应》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垃圾处理查看更多>垃圾焚烧发电厂查看更多>台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