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察评论正文

中国环境问题的历史定位与战略——参考伦敦大气污染治理经验

2015-06-17 16:54来源:《环境影响评价》杂志作者:常纪文关键词: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常纪文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遵循解决环境问题的历史规律

世界上许多国家大都走了一条从先污染后治理再到边污染边治理(被动防守)最后到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主动进攻)的道路。在这条发展道路上,有的国家因未能及时转向,在先污染后治理阶段便已陷入恶性循环而沉沦;有的国家则成功地转向边污染边治理发展道路,并获得新生,最终走向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之路。纵观我国的发展历程,已经处在由先污染后治理到边污染边治理的转型时期。实现我国向边污染边治理阶段的平稳过渡,同时最终走向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径,必须要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经济原始积累、环境容量承受能力3个条件。我国目前已经比较成功地转向边污染边治理阶段,环境压力可能会进一步增加,仍然在被动防守。当前我国各种污染物排放此消彼长,总体呈现增加趋势;我国已经出台《循环经济促进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在局部地区已经进入主动进攻阶段,但总体还是向边污染边治理转型。笔者认为,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老路的提法是正确的,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应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坦承要经过先污染后治理再转向边污染边治理的阶段。

环境保护要有大格局、大战略

环境保护既要定好当前环境保护问题的位,还要定好当前和今后环境保护工作的向,即要有大格局、大战略。

环境保护需建立长期战略

环境保护作为一种约束性因素,若不与激励性因素相挂钩,是无法得以实现的。因此,我们不能就环境保护谈环境保护,而应为环境保护寻求大多数人的支持,从而使得环境保护走得更远、更稳。寻求大多数人支持,应当通过制定合理的长期发展战略予以实现。环境保护的长期发展战略应当包括以下两个内容:其一,环境保护应与国家发展战略相挂钩,即应将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发展指标体系之中,特别是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之中,从而融入人民实际利益中。如通过在人口集聚地区,依据民众需要建立污水处理设施等环保基础设施,为民众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可以提高该地区的环境容量,还可以获得民众对环境保护的支持;其二,大力发展环保及相关绿色产业,即通过发展环保及相关绿色产业,使民间资本持有者看到环保及绿色产业的商机,自发参与到环保事业中,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实现国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发展路径、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

环境保护需制定近期策略

在近期策略方面,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其一,应当继续加大严格执法力度,通过“严执法”遏制当前环境污染严重恶化的趋势,逼迫企业通过采购相关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来守法,从而创造环保产业需求,拉动就业,促进绿色经济和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其二,应当继续培育公民环境法治意识,树立环境法律权威,提升环保部门在公众心中的形象,为环境保护打好坚实的群众基础。

采取区域一体化和行业整合措施

20世纪50—60年代,伦敦在治理雾霾期间,采取了在更大区域搬迁企业和重组企业的措施。目前,在我国,很多造成严重污染的低端产业仍然存在,且在一些地方因其是重要税收来源而得到地方政府保护。造成此种状况存在的原因则在于区域一体化和行业整合未被全面推广,未能发挥区域一体化和行业整合取长补短的优势来为优质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空间,使劣质产业无立足之地。如雾霾和水污染等环境问题的表层原因是个体企业超标和超总量排放,实质原因则是区域结构不优化、行业结构未整合。一旦区域一体化得以推广,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势必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因而,通过区域一体化和行业整合,提升高端产业和企业市场占有率,减少区域间环境污染的内耗,我国的经济增长完全有可能重回8%时代。

向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要效益

我国以往的经济高速发展是牺牲资源和环境、透支劳动力和外汇汇率的“牺牲经济”模式,而“牺牲经济”则带来“代价社会”的恶果,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养老等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应该向创新经济和平衡社会转变,通过管理和科技创新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和“牺牲经济”问题。英国在20世纪50—60年代转型时,也是通过保证经济竞争力而不是牺牲经济为前提的。

原标题:中国环境问题的历史定位与历史战略——参考伦敦大气污染治理经验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境污染查看更多>环境保护查看更多>常纪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