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察评论正文

中国环境问题的历史定位与战略——参考伦敦大气污染治理经验

2015-06-17 16:54来源:《环境影响评价》杂志作者:常纪文关键词: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常纪文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中国现今的环境问题不是一日形成的,是粗放式快速发展的历史积累产物。为此应当既有紧迫感,也应有适当的耐心。发展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举措,中国应在保持自身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同时,遵循历史规律,采用历史方法解决现阶段性的环境问题。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还会处于很高水平,因此在走中高端发展道路的同时,环境保护需建立长期战略和近期策略,向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要效益,通过社会监督和法律制裁解决环境问题。环境保护要倡导绿色发展、多规合一、宽立法严执法,解决普遍违法问题,突围环境与发展困局;要采取信息公开、建立党政同责考核评价体系、强化社会参与和监督等突破措施;要突出重点领域,解决形势最严峻、公众最关心、效果最明显的突出问题。原文刊于《环境影响评价》2015年第3期。

作者简介:常纪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教授。

2015年是我国的“深改元年”,同时也开启了我国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环境保护工作全面发展的新纪元。如何在新时期迈入环境保护工作的新常态,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目前,雾霾污染等环境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1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和环境保护部调研组与英国相关部门和伦敦、牛津等市政府展开广泛交流,考察其大气污染治理经验。基于该次交流体会,笔者认为,要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首先应当定好位,即看待环境问题要有大视野、大胸怀;其次要定好向,即开展环境保护要有大格局、大战略;最后要找准突破口,全面推进,实现中国环境保护大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

环境保护要有大视野、大胸怀

近年来,环境问题愈加严峻,社会各界在对以前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反思和对未来的工作进行展望中得出一致结论,认为当前的环境治理应当具备大视野、大胸怀,需要在对环境保护工作历史转折点形成共识之际,解决好环境保护的历史定位问题。为解决好环境保护的历史定位问题,应当把握好以下几点:

抓住当前环境资源问题的主因

当前,社会中“唯道德论”、“唯执法论”大行其道,大多数人将环境问题的责任归咎于企业和公众环境保护意识不高,或环保部门执法不严。实际上,造成当前环境问题的原因不仅在于环保部门的执法活动和企业、公民的道德素质,也在于资源配置不充分、不科学。因此,当前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不应仅局限于“执法”、“道德”等眼前问题,还应当具有大视野,方能看得深、望得远。执法只能遏制环境无序恶化,却不能配置资源,不能解决发展不足的问题,只有通过宏观调控和经济绿色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

明确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举措

加强环境行政执法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但并非唯一手段、根本手段。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滥用等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不足的伴生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还是应当从发展中寻求方法,发展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举措。因此,不应过分强调执法作用,而应追本溯源,在发展中特别是通过中高端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来解决环境问题。例如,现在很多人认为环保部门对排污企业执法不严是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原因,其实地方经济增长压力、地方就业压力以及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不足才是地方纵容污染、走黑色发展道路的主要原因。英国在20世纪50—60年代转型时,通过调整规划、搬迁企业,通过经济政策促使企业绿色转型等措施实现持续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英国企业在20世纪50—60年代调整能源结构并不是政府强迫行为,而是因为煤炭能源综合成本提高而发生的改变。同时无论是在治理大气污染的哪个阶段,政府资助均不可忽视。例如当前,政府仍然在资助进行道路和公共交通工具改造。在政府资助下,目前,伦敦混合动力公共汽车达到600辆;通过补贴淘汰老旧出租车,对出租车使用年限实施限制。因此,在治理大气污染时,不可忽视治理大气污染的发展基础。离开国家经济基础谈高标准的大气污染治理是不现实的。

正确看待环境问题的阶段性

英国大气污染问题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特点,由20世纪50年代的治理煤烟、家庭取暖等污染,到现在的治理氮氧化物和PM2.5污染。总的来看,现在其环境问题是一个早已超越发展阶段的发达阶段的环境问题。中国当前的环境问题既是一个发展问题,也是一个历史问题,应当用历史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确立我国环境问题的历史定位。在发展过程中,不可完全依照以往传统发展模式,应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且正确的发展战略应当立足于我国实际情况,分析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把握现在的历史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的人口数量大约在2025至2030年达至顶峰,碳排放也将于2030年达至顶峰。这一观点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我国目前正处于污染物排放的高位叠加时期,其排放拐点可能出现在2020至2030年间,甚至有可能延后至2040年。当然,也可能因为管理创新、科技创新而使得拐点提前到来。距离高位叠加期大约还有10至15年左右的时间,这就意味着我国当前环境治理改革应当循序渐进。有些人给环保部门压力很大,要求把所有的污染企业全部关掉。然而,在迈向经济新常态、经济转型尚未完成的当下,简单关停企业不但无法帮助企业转型升级,还对经济发展有阻碍作用。因此,环境优先不是环境和经济发展完全对立,而应是最大限度统筹环境与发展,因为若是没有经济支持也就无所谓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

原标题:中国环境问题的历史定位与历史战略——参考伦敦大气污染治理经验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境污染查看更多>环境保护查看更多>常纪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