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察评论正文

长了“牙”的环保法规 如何真正“咬”下去?

2015-07-09 08:13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卢义杰 白皓关键词:新环保法环境保护生态文明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我们知道什么是法医,但什么是环境法医?”

在日前举行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绿色化与立法保障”分论坛上,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高振会名片上“国际环境法医学会会员”的头衔,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高振会解释说,简单地说,“环境法医”就是鉴定环境受到了哪些破坏的人。这个在国内还略显陌生的职业,在国外已存在约20年了,目前我国相关人才缺口达20万。

高振会表示,环境诉讼未来要专业化,“环境法医”绝对是绕不过的一环。在新环保法今年1月1日起施行、地方环保立法跃跃欲试的背景下,如何让“史上最严”、“长了牙齿”的环保法能朝环境问题“咬”下去,还有很多技术、制度和理念问题需要解决,而一旦“咬”不下去,“牙齿”再锋利也没效果。

环境公益诉讼“难度大”

中国环保网曾定义“环境法医”是法医队伍中的一员,主要工作是对环境污染对人们身体造成的损伤,进行判别,并对相关证据进行鉴定。也就是说,他们可以为法庭提供法医学上的证据链。例如,一个排污企业周边的居民水源地发生污染,那么,污染物是什么?被污染的水源对居民健康是否造成影响?有何损害后果?这当中证据链是怎么构成的?解答这些疑问都需要环境法医进行鉴定评估。

高振会至今仍为13年前的一起环境诉讼案感到遗憾。案件发生在天津塘沽,两条小船相撞最终引发海洋生态索赔。原告方主张赔偿1.2亿元,但最终,责任方只赔了1000万元。该案例如今已进入一些高校法学院环境法的课堂。“为什么赔得这么少?因为海事法院在判决此案的时候,没有技术标准,所以尽管损害严重,我们却得不到赔偿,法院也找不到依据。”高振会说,打完这个官司后,他们认识了其他国家和地区专门处理污染事件的法学界朋友,也知道了国际环境法医学会。

后来,高振会及同行做了不少基础性工作,发布了一些技术标准。等到2011年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发生时,赔偿金额已经上升到16.83亿元人民币。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判决的获赔最高的类似案件。

一场环境诉讼当中,专业、技术、人才“一样都不可或缺”。在向论坛提交的发言摘要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也认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面临“难度大而能力不足”的问题。

常纪文认为,无论是环境污染还是生态破坏,相关公益诉讼均存在专业化程度高、调查取证困难、诉讼参与度高等难题,而损害赔偿的确定更需要专业、可信而有说服力的数据支持,这些都需要人才和技术作为基础。

但现实不容乐观。常纪文发现,目前,许多环保社会组织规模较小,缺乏人才,尤其是缺少精通环境与法律的复合型人才。环保社会组织自身能力方面的欠缺,削减了其参与环境保护公益诉讼的自信心,“在100家有意愿参与或支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社会组织中,能够有专业能力分析环境损害事件并采取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行动的,少之又少”。

700多家环保组织仅提起7起环境公益诉讼

就在论坛举办前两天,荷兰一家法院作出一项判决,要求荷兰政府截至2020年至少削减25%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而原有14%~17%的削减计划,被认定为不合法。这个判决被英国《卫报》评价为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诉讼原告是由荷兰乌尔根达社会团体组织的886名公民,两年半以前,他们指责荷兰政府在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的目标方面“存在疏忽”。

在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王曦的理论模型中,这是社会组织监督政府履行环保职能的典型案例。王曦告诉现场听众,环保事业存在政府、企业及第三方等主体,其中,第三方主体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公民、法人、社会组织、新闻媒体和法院等。

原标题:长了“牙”的环保法规,如何真正“咬”下去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新环保法查看更多>环境保护查看更多>生态文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