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察报道正文

PPP模式的深度思考

2015-07-09 09:16来源:中共新闻网作者:朱建元 王海玲关键词:PPP模式第三方治理环境污染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合作共赢:PPP是一个长期的投资行为

公共服务与社会资本的有机结合。PPP是政府、企业和社会实现共赢的公共产品提供方式。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处长徐成彬认为,PPP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政府与私人合作的分工边界,将政府的战略规划、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与社会资本的管理效率、技术创新有机结合在一起,构建了公共产品实现模式的新型产权关系,提高了公共产品的供给率。

以往单纯行政权力意识的突破。杜帅认为,在PPP中政府是以平等民事主体的身份参与,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模式体现为一种新的思维,是对以往单纯的行政权力意识的突破。

对传统投资观念的纠正。以前政府部门不顾风险只讲政绩,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增加,偿债压力和债务风险逐渐加大。杜帅认为,让政府在投资的同时承担应当承担的风险,是对传统投资观念的纠正。

追求长期稳定的回报。郑新立表示,以高铁行业引入社会资本为例,目前高铁处于快速建设阶段,属于投入期。高铁的盈利是在高铁网络形成之后。高铁建设追求的是长期稳定的回报。比如,河南准备从郑州修建到石家庄、太原、重庆和济南等地米字型高铁网络,省会城市之间形成“一小时商务圈、半小时生活圈”,政府取得了想要的社会效益,社会资本也得到了合理回报。

经济增长和投资热点。201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规定从健全第三方治理市场、强化政策引导和支持等方面鼓励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发展。郑新立认为,通过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社会服务领域,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和投资热点,让政府更好地履行公共职能,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市民享受配套优质的公共服务。

理性聚焦:PPP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从发展趋势来看PPP模式不能搞一哄而上,要谨慎而乐观。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投资体制政策研究室主任吴亚平说,有数据表明,我国全社会投资规模,平均每年大概是80万亿,增长速度在12%左右,参考PPP项目力度大的国家,英国和澳大利亚PPP项目占公共投资的10%-15%,绝大多数国家在3%-5%。如果按照国际经验5%-10% 的比例,我国每年的PPP投资规模在2.2万亿,相当于同期投资的2%。这个数据是乐观的,但在运用PPP模式上还要持谨慎态度。

国信招标集团PPP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叶林认为,PPP项目跨度时间长,回报周期长。国信招标集团研究院副院长杨晓敏说,政府在安排财政支出时要统筹考虑PPP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20年~30年)的财政支出承受能力。吴亚平认为,地方政府在进行财政支出能力评估时,未来年度公共预算支出数额可参照前五年相关数额的平均值及平均增长率计算,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从适用范围来看PPP模式不是大众情人,要门当户对。吴亚平认为,纯公益性项目不适合做PPP。因为纯公益性项目本身没有收益,社会资本要获得回报,要么通过财政补贴,要么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获得,最终还是要由政府买单。或许纯公益性项目的最好方式是BOT,即“建设—转让—运营”模式。目前,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仍然是地方准公益性项目、公益性项目的最佳投资主体。

从合作的时限来看PPP模式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方针。中国投资协会副会长、项目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会长袁英华认为,PPP发展到今天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值得借鉴的教训。PPP模式强调社会资本的深度参与,有利于盘活社会存量资本,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缓解财政支付压力,同时也有利于政府更好转变职能,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从地方政府的角色看要理性思考,不能盲目蛮干。目前地方政府对PPP 的认识,存在偏差。徐成彬认为,地方政府的投资平台发展到今天,仍具有很多优势,如熟悉地方情况、和政府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地方有感情。对地方投资平台中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应该进行改造,建立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投资平台,承担地方政府建设所需的新角色,不要因为PPP模式的扩展而放弃地方政府的投资平台。

从合作的项目看PPP模式不是海纳百川,也会水土不服。PPP模式并不是先进的融资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项目。徐成彬认为,完全市场化的项目,如石化、冶金建材等不适合做PPP。即使在PPP模式最为成熟的英国,能够应用PPP模式的项目也不到20%。有数据表明,在有些合作项目中PPP的成本比BT成本还要高。如果生搬硬套PPP模式,将是一种昂贵的融资模式,既浪费了成本,又浪费了社会资源,最终会让政府的社会管理付出代价。PPP项目的资金成本一般要高于其他模式两个百分点。吴亚平也认为 PPP并非万能,引入PPP不必然意味着公共服务效率提高。不要轻易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可以做好的领域引入PPP。应大力发展壮大政府和企业之间、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第三方,如公益性基金会、慈善机构等,使之成为政府的重要合作伙伴。

原标题: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深度思考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PPP模式查看更多>第三方治理查看更多>环境污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