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除灰除尘评论正文

扬尘监测监管短板几何?

2015-07-14 09:42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蔡新华 张杰关键词:大气污染环境监察扬尘污染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当前,扬尘的治理和监管已成为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重要工作领域。但记者了解到,目前监测设备、指标设定还跟不上治理需求;单侧点监管系统也存在不少缺陷;在监管方式上,没有安装在线扬尘监测设备的施工场地,工地施工人员与环境监管人员“躲猫猫”,依靠执法人员人工巡查,很难抓住现行。

工地与环境监管“躲猫猫”

工地多,监管人力有限不能全覆盖

在没有安装扬尘监测系统的工地,常发生施工人员与环境监管执法人员“躲猫咪”现象,严重影响了扬尘污染监管。

据介绍,上海环保局环境监察总队日前在暗访检查工地过程中,发现浦东新区原世博园区有一个施工工地,在平整道路时,露天作业;也没有设置洒水池等有效防护措施,进出渣土车辆驶过,尘土飞扬,路过工地的人们纷纷掩鼻而过,扬尘污染严重。

同日,在上海徐汇区龙华寺附近的一建筑工地,也发现在开挖地面时没有任何防护,大门有一个冲洗水池,水比较浅,起不到冲洗的作用,渣土车辆进出大门,掀起一股气浪,尘土满天飞扬。

或许是工地管理人员发现了暗访执法人员,当第二天记者再到工地时,工地环境发生了一些改观,虽有扬尘污染的痕迹,但并不严重。

当环境监察人员进入工地查询时,工地管理人员却矢口否认昨天有扬尘污染情况发生,工地保持宁静,停止施工,也不见车辆进出。由于没有安装监控系统,没有抓个现行,环境监察部门无法处理,工地逃过处罚。

据了解,目前上海市很多地区对扬尘的监控,主要依靠环境执法人员去工地现场巡检,因人力有限,不仅难以全覆盖,也缺乏时效性。

据上海市环保部门人士介绍,工地扬尘在时间上具有偶发性、在地点上具有不固定性,要达到控制污染源的效果,采取全面、有效的监控手段极为重要。

扬尘单测点监管系统有天然“缺陷”

监测结果不全面、真实性差、难通用

据了解,扬尘污染是上海大气污染治理的一大顽症。根据上海市大气细颗粒物来源解析最新结果,扬尘已成为仅次于移动源、工业生产和燃煤的第四大污染源。

近年来,上海开始实施工地扬尘在线监测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泥头车”现象显著减少、施工企业的扬尘控制意识有所加强等。但相关人士坦言,这种监管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首先,现有系统难以保证监测结果的全面性。相关环保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所采用的扬尘监测系统在每个施工工地(不论面积多大)仅设置一个测点,由于工地面积范围较大,且城市区域风向等气象参数多变,扬尘发生的位置不可能仅仅局限在一处,因此,单点监测既无法判断扬尘产生的位置,也无法确定扬尘落点的位置。

其次,现有系统难以反映监测数据的真实性。现有系统采集的数据一般都经由自有平台进行修正后再显示在终端上,数据的准确性受修正方法的影响,导致显示数据与真实值始终存在较大误差。

另外,现有系统难以实现数据传输的通用性。不同企业生产的扬尘在线监测系统使用各自的通信协议,虽然能满足设备到各自监控平台的数据传输,但彼此之间的数据传输标准不统一,互相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信息共享,也增加了环保部门的监管难度,不利于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扬尘监管体系。

业内人士认为,单测点监管系统有天生缺陷,不能很好地起到监管威慑作用,已不适应目前扬尘整治工作新要求,更何况只安装在试点工地。

扬尘监测跟不上治理需求

大部分是事后监测,技术不太成熟、设备不足

“扬尘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尘源,目前国内外尚没有对扬尘统一的定义。” CTI华测检测认证集团环境事业部华北区经理文唤成告诉记者。

在环保领域,《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HJ/T 393-2007)指出,扬尘是地表松散颗粒物质在自然力或人力作用下进入到环境空气中形成的一定粒径范围的空气颗粒物,主要分为土壤扬尘、施工扬尘、道路扬尘和堆场扬尘。

文唤成介绍说,通过对颗粒物监测,可以为大气污染防治以及污染源解析提供数据支撑。目前,国内对扬尘的手工监测结果大部分是以小时均值、日均值等形式体现,不能全面反映瞬时污染或者实时污染。特别是一些瞬时高污染,手工监测容易受采样时空的限制而未采到代表性的样品,属于事后监测。

目前反映扬尘的环境监测指标有:总悬浮颗粒物、PM10、PM2.5、降尘等,针对这些指标,其中有些监测技术不太成熟、缺乏专业设备,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比如《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HJ/T 393-2007)中的道路积尘负荷指标,是衡量道路扬尘排放的重要指标,需要用到带收集装置的真空吸尘器、封闭的摇床等设备,生产厂家很少,市场上很难采购到,给道路扬尘监测带来困难。

文唤成说,CTI华测检测作为第三方监测机构,对扬尘监测有所涉足,但企业主动委托监测需求量不多。

他认为,应重视扬尘监测,加强立法以及标准和技术指南的制定工作,同时要加大监测技术研发力度,推动扬尘污染防治。

原标题:扬尘监测监管短板几何?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大气污染查看更多>环境监察查看更多>扬尘污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