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评论正文

我国供水企业漏损控制的研究和发展

2015-10-19 09:23来源:给水排水作者:郑小明 姚黎关键词:供水供水企业供水管网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988年宋仁元编写出版了《怎样防止给水系统的漏损》一书,这是我国现今已知最早的漏损控制专著。

1995年以来,中国水协科技委管道技术部将管道爆管和漏损作为供水企业长期关注和研究的内容,先后开展了球墨铸铁管管材遴选调研、阀门遴选调研、塑料管材遴选调研;并在每年开展供水企业漏损控制技术的交流活动。

2006年起连续十年,中国水协参与组织的“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每年都有关于漏损控制技术方面的专题论坛,全国众多自来水企业在这个平台上开展了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

2008年中国水协组织召开“城镇供水管网暨配水系统安全与技术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来自国内外和港台地区的专家学者发表了一百多篇论文。

2010年郑州市自来水总公司侯煜堃等翻译出版了MalcolmFarley2008年出版的《无收益水量管理手册》,并组织了相应的实验课题研究。

2011年上海市供水行业协会组织华东六省一市开展“供水管网漏损控制与无收益水量管理培训会”,Malcolm Farley先生也在会上作了报告。

2012年上海市供水管理处组织各自来水企业开展“上海城市供水管网漏损调查及其评估方法”的课题研究。

2013年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在国家“水专项”框架下组织开展了“供水管网产销差控制与相关管理技术研究”,其研究主要成果将应用于《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的修订。

3.2国外漏损控制的研究对我国的影响和推动

英国是国际上较早开展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研究的国家,早年国际上无“DMA”的特别定义,美国和英国在计量分区的方法上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在北美,当操作人员为水质和消防原因不喜欢系统的覆盖区域时,分区趋向于很大和暂时分区。在欧洲,操作人员喜欢在连续的基础上在小型的永久区域上操作”。

在漏损检测技术上国际上比较认同的有区域装表法和区域测漏法之说,“英国的区域测漏法的经验是每区宜按1000-4000幢(户)划分,测漏时关闭所有连通的阀门,在深夜测定一定时间的最低流量…”。日本东京都水道局桑折敬男写的《利用空隙时间测定最小流量》也详细介绍了如何判读夜间最低流量。

随着国际上对无收益水量管理(NRW)的深入研究,漏损控制技术也日益的到提高,英国、美国和日本等水行业工程师不断总结经验,其中英国MalcolmFarley在2008年出版的《无收益水量管理手册-管网漏损控制指南》中前言和第七章较正式提到了DMA的概念,并对DMA作了相应的诠释,美国JulianThornton在2002年出版的《供水漏损控制手册》中并没有采用“DMA”的专门表述。

我国从八十年代起就始终跟踪国际漏损控制的发展方向,在中国水协的推动下开展了与国际组织和国际同行的各种交流,开展与国际水协IWA多方面的合作,九十年代中期在上海成功承办了国际水协的年会;在中日友好城市的结对带动下,那一时期与日本各城市的交流较多,近十年与德国水汽协会的交流也较频繁。

3.3我国漏损控制技术进入快速推广发展期

2000年后水资源的紧缺,供水行业居高不下的漏损,引起政府和更多行业内外研究人员的关注,一些外资水务企业的进入也带来了一些国外的做法,国际水行业的一些做法和理论在中国也进行了一些实验。中国水协与国际水协往来频繁,我国技术人员每年参加各类国际会议和技术交流,各地自来水企业也与一些国外友好城市的供水企业建立了长期的交流机制,聘请一些漏损控制专家来华讲学,这些活动拓展了我国供水行业的国际视野,也促进了行业间的技术提升。

中国城镇供水协会在2002年主持编写了国家行业标准《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2007年在上海组织了漏损控制国际学术交流会,2013年主持编写了《城镇供水管网运行、维护和安全技术规程》,2014年主持编写了《城镇供水管网抢修技术规程》和《城镇供水管网非开挖工程技术规程》;城市建设研究院2011年主持编写了《城镇供水管网漏水探测技术规程》。这些供水管网的技术标准引领和推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

4当前国内供水企业在漏损控制技术上研究发展

4.1已经逐步形成以漏损控制技术为主的发展方向

早期的漏损管理是以管网检漏为重点开展工作的,因此一些技术人员以为加强检漏就是开展漏损控制的全部工作,其实检漏是通过检漏工具和技术来发现管网上水量泄漏的一种活动,检漏技术分为发现漏水管道和漏水点定位二类,主要是利用漏水泄出管道时产生的声音,通过机械或电子放大,用人耳朵或电脑寻找漏水的技术。

“漏损控制就是积极采取措施把给水系统中的漏水和损耗水控制到经济合理的程度”。这里漏水是指管道真实的漏失,而损耗则是指非法用水和计量误差或数据误差形成的水量损失。漏损控制包括了检漏技术、材料技术、运行技术、计量技术等,而检漏技术只是漏损控制的一部分内容。

随着漏损管理研究的深入,更多的专家倾向于开展全面的漏损控制,即从管网材质和接口技术、管网检漏技术、压力运行控制、分区计量、计量技术、无计量水量管理、运营管理体制机制和社会用水道德等方面开展实施。正在修订编制的《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也听取了行业专家的意见和汲取了国际漏损控制的理论经验,注重以全面的漏损控制技术来引导我国行业漏损的技术发展和完善评定标准。

4.2分区计量和DMA的应用更趋普遍

分区计量是管网运行管理的一种方法,从管理角度可以获得每个分区的计量信息,用于企业计量、压力、营销、财务等管理;从技术角度可以利用其计量数据来分析判断这个分区的产销差量或管网无收益水量(NRW),进而研究控制和降低NRW的各种措施,包括指导漏损控制。

DMA是一种建立在小型区域计量区上,利用最低流量法对管网进行判断有无漏损的一项技术。DMA (District Metered Area)国际水协推荐的有关技术文件对此有专门的释义,对其区域大小、支管数和用户数有一定限制,对其计量表具和阀门有一定的精度要求,对其如何划分、如何获得夜间最低流量并分析数据有一定指导,因此在国际、国内供水行业,DMA是一个带有特别内容的专有缩写词。

分区计量着意的是产销差水量管理,是经济指标,其作用是体现在财务表现,体现供水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其管理的手段包括企业管理、管网计量管理、压力管理、漏损管理、养护管理、更新改造管理、营销管理、员工职业道德管理等。

DMA是漏损管理的一部分内容,而漏损管理是产销差管理的一部分。

漏损管理着意的是漏损率管理,是技术指标,其作用是体现在管网表现,漏损率是体现供水企业管网技术状态和泄漏管理水平,其管理的手段包括建立DMA、检漏技术应用、检漏设备改进、数据分析技术、材料技术、维修技术等。

因此分区计量可以涵盖漏损控制,进而涵盖DMA;而DMA不能上升替代漏损控制,更不能涵盖产销差管理。

4.3探索利用国际水协IWA的水平衡表指导漏损控制

国际水协制定的无收益水量(NRW)构成要素的水平衡表,是按照同一时间内水的可能去途来分析的。而我们实际漏损控制工作中,既要能分析出损失水量的去途,还需知道他们的各自比例以选择重点抓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发生这些水量损失的深层次的原因,有些问题需要从个人用水品德、社会用水法制的角度着手,有的需要从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工作态度及技能角度来分析,即体制机制问题。因此,我们在实践中经常会发现,拿着这个水平衡表,怎么也找不到产销差大的原因,一味的强调检漏的作用,一味的强调做DMA,产销差还是降不下来。

有一些技术人员寄希望于将水平衡表上的构成要素进行定量分析,但发现,分析到最后有些数据就是无法确切获得的,只能以局部来扩估全部。其实IWA的水平衡表只是罗列了“漏损发生在什么地方”,并没有告诉你每一个地方确切漏损了多少,这个表是一个横向并列的分析表。如要获得确切的数据,需要长时间的数据积累和大量的技术投入,按目前我国大部分供水企业的技术投入、管理水平和数据积累现状,是很难对水平衡表进行完整的量化。

目前国内也有供水企业以管理角度着手,从出厂水量开始,以产销差为主控目标,以流程每一阶段水量的逐级水平衡为导向,以各级计量分区域内的水量平衡为基本要求,建立管理者责任到位,效益挂钩,充分发挥管理者和员工智慧和能力的体制机制,树立好的典型,在取得一定效果后,进一步则是用IWA水平衡表分析漏损构成,进入精细化的管理。我国天津市自来水、绍兴市自来水和上海奉贤自来水在这方面都有成功的经验。正在修订编制的《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也引入了国际水协的水平衡表,并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了适当的修正。

我国漏损控制的研究和应用是以国家水资源节约为先导,以供水企业的经营效益为动力,积极引入国际上近年来发展形成的一系列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理论,结合我国供水行业长期以来积累的有效经验和实践,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形成具有我国特点的漏损控制理论,并在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供水查看更多>供水企业查看更多>供水管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