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测评论正文

高校分析测试中心“新常态”下的新思考

2015-10-22 10:22来源:分析测试百科网关键词:检测机构检测市场检验检测行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分析测试百科网:对于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您有哪些观点?北京师范大学做了哪些工作?

李崧:前面已经说过一些我们的做法,包括正在建设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我个人认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人和制度是关键。因为既然要共享,设备必然已经是先期具备的条件,那么怎么让设备得到更好的共享,首先又要有能让仪器设备充分发挥作用的人,以及保证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制度。

当前的政策形势下,高校的人员能力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我经常说高校的很多优势其实是双刃剑,比如高校的设备以高端设备为主,这是优势,但反过来说,设备昂贵则造成设备运行的成本高;高校重视创新,不断有新方法、新技术出台,但以兴趣驱动为主要动力的高校人员,却对重复性的工作不够重视;这也包括我先前提到的,虽然人员水平普遍较高,但大多非专职人员,对社会提供服务的时间受到限制。因此,怎样利用好人员,政策层面的考量非常重要,不仅要调动人员的积极性,还要保证这种积极性能够持久,这其实是一个相当高的要求。这更多还需要政策来进行规范和保障,简单说,设备靠人员支撑,人员需政策保障。

北京师范大学在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方面的政策不少,包括测试基金、维修基金、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实验室管理办法、基地管理办法等保障制度,也有大型仪器设备中心、工程实验系列人员聘任等激励政策,相对比较全面。我校是最早聘任教授级高工和教授级实验室的高校之一,工程实验系列技术人员作为独立的系列,由学校集中评聘;学校设立大型仪器设备中心,针对不同类型的功能性平台,实现分散放置、集中管理、统一考核、共同提升的发展目标,为学校的学科发展提供了支撑。

分析测试百科网:对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人才培养,您是怎么看的?

李崧: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人才培养,在现阶段也是挑战和机遇并存。人才培养其实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当前大家都在关心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验能力的问题,另一个是对高校工程实验系列技术人员,或者说传统意义上的教辅和科辅人员的发展和提升。我认为前者已经得到了相当的重视,而对后者的重视却往往停留在嘴上说说的程度。

以前有句老话形容分析测试中心的高水平实验人员,叫“难培养,易流失”。难培养,是指培养周期长,培养成本高,易流失是指这样的人员稀缺,也指这些人相对地位和待遇较低。目前情况应该有一定的改善,但还远远不够。我个人认为,后一半问题需要政策层面的提升,前一半问题,却可以通过发掘自身潜力来解决。近期我们在做一些尝试,包括培训工作的信息化、实验流程的标准化。当然,还需要通过一些激励政策,对相关人员进行引导,还是那句话:设备发挥作用,人员是关键。这个问题非常重要,需要我们不断为之努力。

分析测试百科网:您当选了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研究会新一届理事长。您希望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群体有哪些新进展、新突破?

李崧: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研究会在冯建跃和梁齐两位前任理事长和以及理事会成员的努力下,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目前还谈不上新进展和新突破,主要是保持当前的良好局面。近期主要做的比较重要的事情是高端研修班的举办、仪器方法通则的修订和实验室间的比对工作。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给予了我们非常重要的指导和支持,在此也表示感谢。如果把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群体比作一棵树,我们要做的事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正根,包括规章制度修订和协会的注册;2、直茎,包括各分部会议品牌化、信息化建设和理事会分工;3、疏叶,包括新会员吸纳、地区联盟的建设;4、护花,包括分析测试中心模式研究与论文发表、样板建设;5、传粉,包括亮点宣传、展会论坛、研究会网站的建设;6、育果,包括年报、标准修订、资源库建设;7、培芽,进行新主任的培训工作。把根扎实,有厚积,自然易勃发。

原标题:李崧:高校分析测试中心“新常态”下的新思考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检测机构查看更多>检测市场查看更多>检验检测行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