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综合评论正文

中国生态文明论坛福州年会——有福之州 生态之城

2015-12-20 16:32来源:福州环保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福州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福州市加快建设“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显山露水”的山水城市格局,着力打造水城、绿城、花城,积极开展了西湖、左海公园湖区的整治,通过截污、接驳、拆违、净水、提景等综合措施,有效实现死水变活、污水变清和优化城区水系的目标;开展了内河专项治理的大会战,累计投入资金67.2亿元,有序推进内河截污、清淤、河底整治、景观提升、夜景灯光、沿岸建筑立面改造、桥梁改造、生态补水等各项内河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完成32条内河的整治,有效消除了内河劣五类黑臭水体,重塑古典韵味的滨河公共休闲空间,让老百姓真正享受生态市创建成果。持续提升绿城建设水平,通过拆墙造绿、沿路植绿、沿河布绿、规模造绿、广场庭院添绿等措施,建成了城区84座公园绿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9平方米,初步形成“林城共生、林水一体、林文相融”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网络,成为仅次于杭州的最绿省会城市。打造花城特色景观,优先选择花期长、色彩艳丽、观赏价值高、景观效果好的开花乔木、灌木、地被和色叶植物进行配置,实现中心城区、公园、道路全区域花化彩化,逐步实现“花满榕城”目标。

以举办全国第一届青运会和创建国家生态市、巩固国家文明城市为契机,福州市开展了为期3年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力打造山青水美、文明宜居的核心城区。2015年,根据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发布的《2015年中国城市分类优势排行榜》,福州市在“最干净城市”榜单(总共10名)中排名全国第七,成为内地唯一上榜的省会城市。

以体制机制为保障,落实生态保护目标

福州市注重创建工作长效机制,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生态保护制度体系,用制度推进生态建设、规范生态保护行为、落实生态保护目标。

福州市坚持每年对县(市)区开展县(市)区长环保目标责任书、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减排指标责任书予以考核,通过建立健全科学的考评机制,促使各级政府在工作中自觉树立良好的政绩观,根据当地资源禀赋选择符合当地国土空间开发规划要求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科学的决策导向,做到既致富当代,又造福后代,既注重当前发展,更注重永续发展。

在推进生态保护工作过程中,福州市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强调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一是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通过资金补助、对口支援、产业转移、共建园区、人才培养等方式实施生态补偿,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二是形成“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生态保护机制,不断强化生态有价的理念,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单位和地方,实行赔偿惩罚。三是制定《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实施细则》等相关配套政策,全面启动造纸、建陶、火电等8个试点行业初始排污权和可交易排污权核定工作。四是全面启动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制定《福州市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和《市级湿地保护规划》,编制《近岸海域环境保护规划》和《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

在项目环境准入方面,福州坚持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的作用,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严格生态红线管控,严把项目的环境准入关口,把生态管控红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符合性审查作为项目空间准入前置条件,强化总量准入,落实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审批联动机制,切实做到“六个一律不批”,严防“两高一资”、产能过剩行业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从源头上助推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十二五”以来,全市审批了12513个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消耗型项目及不能达标排放、不符合功能区要求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

福州市丝毫不放松环保执法监督检查,持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强化对危险化学品、核设施和放射源安全监管,完善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下达环境监察整改通知书253份,立案调查涉嫌违法企业223家,对环境违法企业处罚575.3万元,全面查处、重点解决污水直排、大气污染、工业生产和建筑施工噪声扰民等环境问题,切实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环境安全。

经过持续推进生态市创建,福州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品位魅力得到很大提升,人与自然关系更加和谐。深化生态市创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生态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今后,福州市将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结合全市实际,进一步加大推进国家生态市创建力度,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使生态市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延伸阅读:

【专题】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第五届年会 精彩不容错过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态文明建设查看更多>福州查看更多>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