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固废处理垃圾处理工业固废评论正文

各地面对建筑垃圾束手无策 只能倾倒了事

2015-12-25 11:13来源:中国清洁门户关键词:建筑废弃物渣土受纳场深圳山体滑坡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据其透露,光明新区自成立以来,深圳市确定由市财政投资建设田寮余泥渣土受纳场,这个受纳场也是当年光明新区唯一一个正式的余泥渣土受纳场。

自2009年立项以来,因建设用地未能及时征转,建设进度严重受阻,截至2013年,达4年之久仍无法建成纳土,导致光明新区余泥渣土乱堆乱放现象日益严重。

无论如何,未来几年内,深圳余泥渣土产生量仍将维持高位。

有当地媒体曾报道,随着轨道交通的陆续竣工,到了2020年以后,余泥渣土产生量将逐年减少。

而下一步,深圳市还是会探索填海区受纳场的建设工作。根据《深圳市余泥渣土受纳场专项规划(2011-2020)》,深圳目前拟选址建设5处填海区受纳余泥渣土。

但落实填海区规划、推进填海区建设工作涉及《海洋法》等法规条例,国家海洋管理部门要求非常严格,还需做大量测评工作。

“建筑垃圾”变为“建筑”

除了填埋,建筑垃圾还可以再利用,但相关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对这些建筑垃圾的利用率,还不到5%。

早在2010年,王栋民曾给媒体算过一笔账:中国每年因拆除建筑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就达2亿吨以上,新建建筑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大约1亿吨。

据《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报告(2014年度)》统计,如今这个数字已增加到15.5亿吨~24亿吨,而这些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依然不到5%。

这让王栋民忧心。他是中国矿业大学混凝土与环境材料研究所所长,长期关注建筑垃圾问题。

在他看来,要处理建筑垃圾,就得从立法、管理和技术上三管齐下。

在一般公众意识里,建筑垃圾对环境的危害性不如废气、废水、固废品大,管理也不如污水废气那么严格,没有相关立法对建筑垃圾的处理进行严格限制。

再从管理来看,建筑垃圾管理涉及建委、市政等多个部门,此前由于缺少牵头单位和协作机制,造成职责落实不够到位,未能形成监管合力,也不能对回收处理企业给与有效的扶持。

王栋民给出的建议是:建筑垃圾最好的解决办法,还是变成建筑。

他曾研究过欧美和日本对待建筑垃圾的方法,就是将其加工处理成可使用的建筑原材料。

日本十分重视建设工地废弃物资源的再生利用,建立了以处理混凝土废弃物为主的工厂,生产再生水泥和再生骨料。

早在1991年,日本制定了《资源重新利用促进法》,规定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渣土,必须送往再生资源化设施进行处理。

稍近一些,与深圳一水之隔的中国香港,对建筑废弃物基本也形成了良性循环。

一次参观北京昌平一家处理建筑垃圾的大型民营企业的经历,让王栋民印象深刻:工艺很好,目前却没有赢利,因为缺乏国家政策和资金扶持。

他觉得,从技术上说,国内某些处置建筑垃圾的工艺已经成熟,但是在市场上销售还存在一定问题,成本相对较高,目前还需要国家政策和资金补贴支持。

“这种点对点的扶持,只能帮助到有限的几家处理建筑垃圾的公司,关键还要靠政策扶持降低生产成本。比如建筑垃圾的原料来源,要企业挨家挨户去收集、运输回企业,这种运输成本不应该由处理的企业来付,”他提出的解决路径是:“成本应该转嫁给产生建筑垃圾的企业。”

原标题:各地面对建筑垃圾束手无策 只能倾倒了事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建筑废弃物查看更多>渣土受纳场查看更多>深圳山体滑坡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