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综合评论正文

石漠化生态修复之路怎么走

2015-12-31 08:57来源:经济日报作者:黄俊毅关键词:石漠化治理生态修复广西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瞧!这就是任豆。幼苗一年可以长到一人多高。”崇左市林业局总工程师黄礼勒指着石缝里长出的一棵两米多高的小树说。任豆根系发达,能在石灰岩石缝中向四方生长,汲水以对抗干旱。据测算,一年生任豆苗根可深入土中60厘米,侧根根辐可达50厘米。由于萌芽力强,当森林遭破坏后,任豆能迅速萌发成大片灌木丛。

龙峡山2006年2月生态修复性种植后,连续抚育3年,主要是除草、松土、施肥,同时加强管护。2010年,降香黄檀和银合欢开始开花结实,落籽后萌生幼苗。如今人工造林的珍贵树种林分生长迅速,郁闭度达到0.8以上,长势良好,已形成由多树种组成的复层混交林。经测定,目前降香黄檀平均胸径10.5厘米,平均树高11米,最大胸径15.5厘米,最大树高13米,并已长有心材,心材直径达5.5厘米。通过封山育林恢复的植被,盖度达到75%。人工造林与封山育林相结合的石漠化治理模式,有效抑制了水土流失,龙峡山示范点已从原来的重度石漠化转为非石漠化。

“任豆是适合广西岩溶地区种植的优良树种,树干可作家具材料,枝丫可作燃料。树叶含蛋白质1.96%,高于大白菜和青菜,可作为青饲料。”广西林科院生态研究所所长申文辉教授说,为优选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树种,国家林业局设立了重点科研项目,开展广西岩溶地区树种选择及栽培模式试验,从17种乔、灌木试验树种中,选出适合广西岩溶地区种植的5个优良树种。广西林科院营建了试验林215亩,初步筛选出3个高效配置模式,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配套技术,建立多树种、乔灌草结合的试验示范林2520亩。这个研究项目,解决了广西岩溶山区造林树种选择和合理配置的关键技术问题。

治理模式要因地制宜讲求效益

生态修复是目的,但要取得长效,一定要有稳定可观的经济效益。唯有如此,群众才会有积极性,石漠化治理才能形成良性循环。通俗地说,石漠化治理模式一定要科学、实用。

记者在百色市田东县看到,12月末的百色山野,依然绿意盎然。田东县印茶镇昔日光秃秃的石头山上,如今都被农民种上了竹子,郁郁葱葱。近年来,印茶镇农民种竹积极性很高,麻竹、吊丝竹、杂交竹、细叶龙竹已发展到两万亩。印茶镇新建村坡六屯农民凌甫立一个人就种竹400亩。

种竹干什么呢?卖给纸业公司,每吨收购价四五百元。竹子就像草一样,年年砍,年年生。石头山上种竹子,好比坐等收钱。田东县林业局局长陆万富说,农民积极性高,政府顺势而为,大力推动“山上竹海”惠农利农产业。田东县争取到国家发改委1000万元扶持资金,免费为群众发放竹苗600万株,免费为群众作技术指导。对连片种植15亩以上的农户,纸业公司免费提供肥料。“要致富,先种竹”,已成为印茶镇广大农民的共识。

广西林业厅副厅长邓建华说,在石漠化治理实践中,广西林业部门总结出了“六字”方针,即:封,封山育林;造,人工造林、退耕还林;管,加强石山林木管护;沼,建设沼气池减少烧柴火;用,石山森林资源加工利用;补,对石山灌木林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受广西区林业厅委托,对天等、龙州、罗城、平果、崇左、凭祥、田东、田阳、德保、那坡、马山、大化、都安、忻城等14个市县的岩溶地区进行调研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筛选出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栽培模式。当地种植竹、任豆就是被优选出来的。

目前,田东县竹基地建设已形成17万亩的规模,每年产竹材20万吨。仅此一项,农民每年增收近1亿元。曾经石漠化灾害严重的田东县,现在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7.22%。石头山变成竹林,农民就在林下养土鸡。印茶镇新建村农民凌文田养土鸡1万多只,每斤能多卖八九元,今年已纯赚6万多元。

在崇左市环城东路两侧,有总面积多达万亩的重度石漠化石山区。如今,这里已被打造成万亩珍贵树种种植石漠化治理示范基地,光秃秃的石坡上已种满小树苗。这一万亩石山,分属太平镇银山、马胎、陇断3个村,2014年1月,被47岁的黄流辉从农民手里整体流转过来,合同一签就是50年。购树苗、挖坑、抚育,黄流辉已投入600多万元。目前,示范基地已完成种植4719亩19.8万株,都是降香黄檀、沉香等珍贵树种,绝大部分已成活。降香黄檀俗称黄花梨,号称木中黄金。黄流辉有信心将一座石山变成金山。据钟海光讲,基地建设采用“公司+基地+农户”运作方式,政府及林业部门给予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企业投资经营,农户以土地入股,共同参与管理,将来收益由公司与农户按合同约定分成。

除了种竹子、降香黄檀、沉香,在石漠化生态修复中,广西各地因地制宜,摸索出不少好办法。比如:平果县“任豆树+剑麻”治理模式,田阳县那满镇新楼村的“竹子+苏木”治理模式,马山县的“山顶林、山腰竹、山脚药果、地上粮、低洼桑”的立体生态治理模式。不管是哪种模式,都兼顾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岩溶地区森林覆盖率增加9.2个百分点

庞宗锋如今在龙峡山从事生态抚育工作,每月工资2000元。2006年2月龙峡山生态修复性种植后,他目睹了石山逐步由灰变绿。

据了解,广西自2008年开始实施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至今年底,全区75个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共完成封山育林275万亩、植被管护107万亩、人工造林25万亩,完成林业项目投资6.68亿元,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据测算,新增林地每年可增加水源涵养量872.2万立方米,减少土壤流失量129.6万吨,吸收二氧化碳1.58万吨。

全国最新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与2005年第一次监测相比,广西全区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45.3万公顷,净减19.0%,占全国减少总面积的47%,是8个石漠化省份中石漠化面积减少最多的;中度、重度、极重度石漠化面积分别比2005年减少9.2万公顷、30.5万公顷、9.4万公顷,分别净减14.0%、23.4%、52.5%,石漠化正向轻度转化。广西许多过去无森林覆盖的石漠化土地,如今森林植被提高了许多。

2009年,河池、百色等地遭受五十年一遇的连续特大干旱,许多地方发生严重的人畜饮水困难。地处重度石漠化典型石山区的马山县古零镇古零村弄拉屯,不但没有发生人畜饮水困难,而且每天还为60多位在村里修路的民工供应用水30多吨。村民李华敏说,这主要得益于村里几十年坚持在石头山上造林绿化,山上森林茂密,涵养了水源。

广西林业厅数据显示,广西岩溶地区森林覆盖率从2005年的52.4%,提高到2012年的61.6%,增加了9.2个百分点。全区石漠化土地生态状况改善面积达89万公顷,是继续退化面积18.1万公顷的3.9倍,改善面积远远大于恶化面积,治理速度大于破坏速度,实现石山区生态环境稳步向好。

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介绍,“十二五”以来,滇桂黔石漠化片区91个县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100多万亩,封山育林6700万亩,森林抚育3500万亩,森林管护8300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3300万亩。片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近4个百分点,累计建成特色经济林基地590万亩,一批核桃、油茶加工企业成长为国家林业龙头企业。在生态修复过程中,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实现了脱贫致富。

原标题:石漠化生态修复之路怎么走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石漠化治理查看更多>生态修复查看更多>广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