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流域治理评论正文

我国土壤地下水修复技术面临重大挑战?

2016-01-26 13:24来源:中国环境修复网作者:张旭辉 文雪关键词:土壤修复地下水修复地下水污染防治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马骏还很关注我国修复技术研发存在的“重土轻水”现象。“受之前国内主要关注土壤修复地下水修复的技术研发方面投入严重不足。未来污染场地的修复必须土水一体化统筹考虑,否则可能会事倍功半。”马骏担忧道。

行业发展了8年,反观今天的《福建省土壤污染防治办法》和《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建议稿)》,不但刻意回避污染地块的地下水,而且其象征性的科技条款规定很难实际推动技术进步,比如“支持土壤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应用推广,推进土壤污染防治产业发展,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宣传教育,普及相关科学知识,提高土壤污染防治科学技术水平。”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土壤污染防治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鼓励土壤污染防治产业的发展,提高土壤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

我国土壤地下水修复科技研发固然差钱,但目前的问题恐怕不是单单给钱就能搞定的。

“十三五”修复技术研发向何处走?

针对科研和需求不匹配的问题,罗启仕建议今后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重点开展土壤地下水修复工程应用配套技术研究,如专业化机械设备研发、修复材料规模化加工技术和修复技术工艺集成等。“以城市土地安全开发利用为目的风险控制集成技术、以土壤地下水可持续利用为目的绿色修复技术、以及原位生物修复强化技术等能够同时修复土壤地下水的一体化修复技术等,应成为未来5年我国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研发重点。”

事实上,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土壤修复,除了土水一体外,更重要的是还涉及饮用水安全,而我国水资源是严重短缺的。

李喜青建议,“十三五”期间应完善以土壤修复技术为主的已有研发基础的修复技术,主要是进一步进行示范,使之能真正用于修复实践。同时加强地下水修复技术研发,特别是渗透反应墙、受监控的自然衰减技术等原位被动技术。

马骏认为,“十三五”可能需要对原位加热、原位化学氧化还原、石油烃污染土壤快速处理、重金属固化稳定化处理及修复效果后评估研究、高精度场地调查、场地调查评估方法论研究,以及一些受到较大关注的特征污染场地的修复技术研发方面加大投入,如铬渣污染场地、石油石化场地、煤化工场地、氰化物污染场地等。“对石油烃污染土壤,已有的修复技术大多属于生物修复技术,处理时间较长。”对于研发石油烃污染土壤快速处理技术的意义,马骏这样解释。

然而,微生物修复技术是当今全球土壤地下水修复研究的主要方向,还有植物修复也比较符合一些专家提出的适合我国国情的“自然修复”。

廖晓勇判断,物理化学方法在很长时间里还会占主导地位,生物方法由于修复周期的原因,研发推动得会比较慢。其团队在“十三五”期间将定位在化学氧化、土壤淋洗、气相抽提、生物通风、固化稳定化方向,同时对生物修复技术保持前沿研究。

当前,我国土壤修复技术还缺乏有效市场需求,但是大面积农田耕地土壤污染却是我国独有的。近日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强调土壤污染大治理中的“风险管控”和改变土地使用性质,反映出我国在农田耕地修复上的技术不可行。同时,大规模物理化学修复耕地还存在经济性问题。罗启仕建议,鉴于农田土壤污染危及食品安全、涉及民生重大问题,高效低成本的农田土壤修复技术及其规模化应用配套技术研发应成为重中之重。

随着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项目的增多,越来越严重的邻避效应也逐渐凸显。“未来污染场地修复很难找到离场处理的场所,应该会更多采用原位修复或者原地异位修复技术,但这就对修复实施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防治提出了更高要求。”马骏说。

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技术研发分别于“十五”和“十二五”开始被纳入国家“863”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面对成绩和问题,另一位“十三五”科技规划专家小组负责人、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副所长骆永明指出,通过国家“863”等科技计划的支持,我国土壤修复技术和装备研发进展令人鼓舞,土壤修复科技和产业的春天已经不远了。

原标题:我国土壤地下水修复技术面临重大挑战?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壤修复查看更多>地下水修复查看更多>地下水污染防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