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流域治理评论正文

我国土壤地下水修复技术面临重大挑战?

2016-01-26 13:24来源:中国环境修复网作者:张旭辉 文雪关键词:土壤修复地下水修复地下水污染防治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土壤修复行业期待了2年多的“土十条”,终于还是把悬念带进了“十三五”,但也让接下来5年的前景更值得期待。

根据2015年11月公布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领域中央预计投入将达30亿元,占到中央环保科技预计总投入的10%。相比“十二五”,这是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而进入法律和政策驱动阶段,“十三五”释放的土壤修复市场需求不仅是大量的,也是“个性化的”,呼唤实用、有效、经济、绿色可持续和多样化的修复技术。期盼多年的产业大蛋糕一旦落下来,能不能接得住、接得稳是个考验。

我国当前土壤地下水科技研发和技术运用最主要的问题有哪些?30亿元研发资金该怎么用才能使修复技术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支撑修复产业发展?

修复技术研发“纸上谈兵”?

“十三五”土壤地下水科技发展规划专家小组负责人之一、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李广贺曾表示,相比大气和水,土壤地下水科技工作面临诸多挑战。要说我国土壤地下水修复技术研发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来自产学研领域的专家们意见比较统一,那就是科研与工程应用相脱节,一些研发出来的技术不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廖晓勇表示,部分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定位偏重基础研究或重复性工作,没有针对实际需求做研究。另外,他还感到修复企业对科技的认识还有一定问题,没有真正重视科技的价值。

中国环境修复研究院的大数据显示,由于以房地产开发为驱动力,我国70%左右的土壤修复项目采用了稳定固化、填埋或水泥窑焚烧。在业主和修复治理企业眼里,这三种技术都相对简单,在固废领域已很成熟且广泛采用。

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马骏指出,在修复技术的装备化、标准化方面,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不小差距。由于研发出的技术在大型修复工程的落地还不够,也就谈不上对修复技术应用情况深入地建立后评估体系。

历年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土壤地下水获奖项目多多少少能反映出基础和重复研究的问题,这或许同我国开展相关研究较晚有关。同时,也看得出修复技术研发类获奖项目很少。关于研发出的修复技术究竟为什么“落不了地”,专家们的角度有所不同。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员李喜青认为,一是过去技术研发的主体是院校和研究所而非公司,前者在实用性技术研发方面相对而言基础不好,而且受评估体系的影响动力不够强;二是由于示范工作做得不好,原因是能进行长期示范的场地很难找;三是主管部门考核不严,给研发主体的压力不够大。

上海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罗启仕则认为,落不了地在一定程度上是科研和需求“不匹配”造成的。他说,其实我国在土壤地下水修复技术方面已取得显著进步,在专利和论文发表方面在国际上也排位前列,特别是在植物修复等领域也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然而,我国土壤地下水修复还处于起步阶段,与起步阶段所对应的技术需求与管理支撑尚缺乏有针对性研究。“现阶段技术需求重点是什么?从技术向应用转化过程中,需要哪些配套的支撑技术和管理支撑?从实验室的理论和小试规模研究向实际工程应用转化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罗启仕指出。

市场需求和政策法律导向的影响?

在行业发展早期出现的这些技术问题并不奇怪。美国初期也是简单的挖掘填埋,比例超过40%。后来一段时间,又严重依靠焚烧。1986年,超级基金再授权法案明确,处理技术优先于处置实践,强调了永久性修复与修复技术革新的重要性,即显著地减少污染物数量、毒性、迁移性。此后,更快、成本低、并且更加永久性处理技术的需求成为全国主流。

英国传统的廉价垃圾填埋场更青睐于深挖和转储,结果牺牲了其他众多处理技术的发展。2004年的《填埋法案》提高了填埋处置的成本,促进了原位处理技术和采样测试的发展。

原标题:我国土壤地下水修复技术面临重大挑战?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壤修复查看更多>地下水修复查看更多>地下水污染防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