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测评论正文

【深度分析】环境监测数据造假 罚不管用啥管用?

2016-02-18 13:52来源:财经杂志微信作者:高胜科关键词:环境监测数据在线监控设备污染源排污数据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数据作假“帮凶”

一些地方环保部门、设备生产商、运维公司等或配合,或参与到企业作假的过程中,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减轻考核压力、完成环境质量指标。

国内是属地管理,上级单位考核下级环保部门的一个指标是企业环保达标率,此考核方式导致属地环保部门站在企业立场,甚至纵容数据作假。如某市有100家企业,其中10家企业不达标,通过数据作假,将不达标变成了达标,企业节省了治污成本,属地环保部门的考核成绩从90%变为100%达标率。

山东省将考核达标率改为考核数据准确率,即“上下级环保部门是利益共同体、共同考核企业”,之后自2013年至今,山东成为查处监控数据弄虚作假案例最多的省份,共发现造假企业36个,移交公安机关19起,行政拘留20余人。

环保部颁布的自动监控设施管理规范要求,企业要委托第三方运营机构,负责监控设施的运维和保养。但从实际案例中,不乏要么不委托,或委托的运营机构配合企业造假。山东金岭公司2015年11月被环保部通报,就存在在线监测设施未移交给第三方公司运营。

而黑龙江省富裕晨鸣纸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第三方运营公司,对氮氧化物转换系数造假,借口无法修改转换系数等理由,导致监控数据偏低15%左右。配合作假,是因为受委托的运营商如不服从企业意愿,合作订单可能被取消,改由愿意配合的运营商接手;其次,如运营维护到位,需投入试纸、试剂等设备和人力成本,反之亦节省了成本。

环保部门也试图打击此种“合作”。在山东,运营商要与环保部门签署承诺书——不能协助、参与企业作假。一旦发现有一台运营设备作假,该运营商在山东省内承揽的全部业务均清除山东市场,以此威慑运营商。

山东省环保厅通过调研发现一个共性特点:监控设备在生产源头上存有漏洞,可以被企业利用而作假。通过更换设备主控模块,企业按自己的需要设计出主控模块,交给配合的设备生产商“私人订制”。

业内也讨论过监控设备的运营和采购模式,比如,改为政府部门招投标委托第三方对设备监控、管理;在线监控设备,也不再由企业购买,而交由政府投资专项采购。但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会带来资金缺口,财政保障难以支撑。

一位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官员对《财经》记者分析,企业环保监测本应是企业事务,不应转嫁为政府公共事务。如果政府插手、承担了此项事务,可能也无法避免与运营商沆瀣一气。

环保部出台办法,要求监测仪器设备具备防止修改、伪造监测数据的功能。监测仪器设备生产及销售单位配合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的,由当地环保部门通报,并上报环保部,将涉嫌弄虚作假的单位列入不良记录名单,禁止其参与政府购买环境监测服务或政府委托项目,对安装在企业的设备不予验收、联网。这一办法在2016年1月1日起生效。

不过,难点是,每家企业选择的在线设备不同,环保部门要和企业使用的每一家设备生产商建立传输方式的统一协议技术。因此,目前还只是在重庆、湖北、内蒙、河南等省份做试点。

多举并用打击造假

虽然环保部要求,对国控污染源每月至少例行检查一次,对非国控污染源每季度检查一次。但因专业人力不足等,并无法做到全面监督。

以山东省为例,专门做污染源管理和监控的环保人员只有11人,但面对的是2000多个国控及省控污染源点位,监督人员捉襟现肘。

于是,内蒙、河南等地尝试推行工况在线监测法,即除了企业在线监控数据以外,还根据企业生产的用电量、耗水量等能源消耗量,及生产投料量等多项数据,反推换算到排放数据,进行综合数据互相比对,查验是否作假。

然而,效果不佳。山东仅试行一年左右后就否了。原因是,多种综合数据,主要依赖于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存疑,如企业提交的数据不真,等于这种综合验证方法失效;其次,投入成本太大。骆建华分析,综合耗能量的查验在部分省份实施的不成功,“因成本过高,只能抽样检查,无法细查逐个监控点位。而且,一些省份实施后,环保部门需向其他部门索要相关数据,比如耗电量需得到电力公司的配合,执行起来并不顺畅”。

骆建华认为,最现实的杜绝整治办法是,每抓到一例弄虚作假,就严惩以示威慑。此前对环保法修订时,他便提出了这一思路:监测数据造假由来已久,对于一些性质极为恶劣的行为,比如篡改、伪造环保数据的,不能仅罚款处罚,还应该拘留,甚至入刑。

以往《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规定,主要是罚款处罚,金额通常在十万元以下。《新环保法》实施后,处罚力度有所增加,对造假行为的实施者,可视情节程度,行政拘留5日至15日。

在即将开庭的山东金岭公司的大气污染公益诉讼中,针对该公司热电锅炉废气长期超标排放行为,广饶县环保局在2015年3月和11月共五次下达“按日处罚行政决定书”,按日计罚总额达1500万元。

自然之友在调查中发现,自2014年以来,金岭化工公司因环境违法行为,虽然多次受到环保部门的行政处罚,以罚款了事,但至今未予整改合规。

葛枫说:“处罚力度不够,很难对于一些‘惯犯’有足够的威慑力,因此希望借由此案,通过公益诉讼在2016年里树立一个典型范例,突破‘以罚代管’的传统路径,也让更多的企业能在大气排放行为上有所收敛”。

原标题:环保数据造假,罚不管用啥管用?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境监测数据查看更多>在线监控设备查看更多>污染源排污数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