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流域治理评论正文

PPP适用性与操作要点

2016-03-21 14:30来源:PPP资讯关键词:PPP模式PPP项目生态环境治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从融资的角度来看,收费机制不完善的项目也可以应用PPP模式,虽不能从总量上降低政府支出(算上回报还有所增加),但通过分期支付的方式可以平滑当期的财政支出压力。

PPP项目实施要点

针对确定以PPP模式实施的项目,操作中需注意以下要点。

1.交易结构设计

所谓交易结构,是对项目的投资回报机制、各主体之间权责和风险分配、监管机制安排的综合反映。

2.基本收益保障和风险的最优分配

对于社会投资人而言,首先要保证项目的财务可持续性。为此,需要通过对项目现金流进行预测和测算分析,以判断项目自身的收入能否覆盖所有的支出并实现基本的回报要求,否则就需要通过政府补贴或捆绑其它权益的方式使得项目现金流达到预期水平。

其次,需要按照“最优风险分配原则”对项目风险在各相关主体间进行分配,最理想的结果就是项目公司能获得相对可预期的稳定现金流。所谓最优风险分配原则,是指由最有能力控制该风险的一方承担该风险,同时确保该方享有与所担风险相对等的收益。合理的风险分担,对于专业的社会投资人而言,其实就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发挥其专业优势对风险进行有效管控,从而获得与风险水平相匹配的收益。

3.政府有效监管

政府监管主要分为事前准入监管、事中过程监管和事后绩效监管三类。

事前准入监管集中体现准入竞争环节。根据潜在合作主体的数量等因素,灵活选择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以及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其它采购方式(比如公开招商或比选),谨慎采取一对一谈判方式。

事中过程监管的具体方式有很多种,如抽查、监理、中期评估等,不再赘述。财政部所倡导的,政府与社会资本双方合资设立项目公司的做法,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尝试。但在合资公司项下,双方的决策权划分是关键,笔者以为代表政府出资的主体尽量不要控股,对具体事务管理的介入要适度,否则可能偏离“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之初衷。

事后绩效监管主要体现在基于绩效的支付机制上。PPP项目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公共产品和服务效率的提升,因此一开始就应设置明细的项目产出说明书,并将后续向项目公司支付的费用与绩效达标情况挂钩,从而保障项目的可用性和质量得以不断提升。除了设置罚则,也可以设置适度的奖励机制。

4.良好制度环境

以上几点基本着眼于项目层面,其实前文所提及的制度环境则是PPP项目持续健康发展的土壤,虽然构建的过程会相对漫长。这些制度保障条件包括但不限于,PPP法律体系的完善,PPP管理机构的设立和能力建设,与法律配套的条例、指南、示范合同的制定,政府契约精神和诚信体系的构建,建立与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相适应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等等。

原标题:PPP适用性与操作要点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PPP模式查看更多>PPP项目查看更多>生态环境治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