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流域治理评论正文

南京“小南化”重生之路

2016-04-01 10:43来源:文汇网作者:张小叶关键词:污染治理长江经济带工业项目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从南京市的知名地标鼓楼出发,驱车一路向北,便进入了燕子矶新城的地块。停止了生产迹象的巨大烟囱、空无一人的棚户区老房子、荒土上隆隆行驶的挖掘机、飘扬着大幅广告的新楼盘……处处显示出这片老城区正在升级换代的特征。

没有谁比老南京人更能深刻感知到老城区“旧貌换新颜”的转变。就在五六年前,燕子矶还是老南京人心目中的“老工业基地”、“棚户区”。因为历史原因,燕子矶曾被视为南京的“化工摇篮”,化工厂连片,空气里总有股驱散不了的“臭鸡蛋味”;这里还是外来务工人员的“落脚地”,到处是违章搭建的棚户区,居住环境脏乱,生活污水横流。

变化源于2010年,那一年,燕子矶新城建设被列为南京市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在规划中,南京市政府计划用8-10年时间,把燕子矶建设成滨江生态宜居的新城区。

掐指一算,现在已经是第6年了。在3月料峭的春寒中,记者来到了燕子矶新城指挥部。映入眼帘的,是以沙盘形式呈现的新城面貌:在13.81平方公里的滨江城区内,见不到一座化工厂,高楼林立的商业广场和规划齐整的住宅小区错落排布,大片绿地绵延在长江江畔……

一个污染严重的“老工业基地”,如何在十年中转变为“宜居城”?规划图实施的背后,是南京市在探索污染治理、城市转型过程中所做的不懈努力。作为“长江经济带”中重要的节点城市,南京在依托“黄金水道”建设经济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守护好那一方水土。

落到身上的都是“酸雨”

从地图上看,南京是一座典型的石化工业重镇。位于主城北郊的燕子矶,曾被称为“化工摇篮”———规模最大的南京化工厂,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小南化”,民国时期就在燕子矶地区建厂,距今已经有近70年的历史了。

“化工摇篮”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由于化工企业向来有依水而建的惯例,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新中国早期的重化工业项目就在内陆的沿江、沿河一带落成,位于长江南岸的燕子矶便是其中的一例。到1980年代,能迅速带动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重化工业项目更是成为了南京市优先发展的战略方向,大型化工企业及上下游几百家危化生产企业在周边落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布局。

然而,原本沿江而建、人烟稀少的燕子矶,却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嵌入了主城区和居民区中。此外,由于南京三面环山,燕子矶又处于“上风口”,化工厂的排放物顺风而下,进入城区后便滞留下来。那时候,人们走在南京市中心的鼓楼边上,就能闻到空气中一股臭味,一下雨,污染物随雨水打在脸上,又酸又麻。2009年,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对大气环境的监测结果显示,燕子矶地区内各监测点位的监测值均超出国家空气质量标准。

更大的隐患则是安全。2008年,南京一共发生5起重大环境安全事故,其中有3起为燕子矶地区化工企业。2010年,南京工业密集区之一的栖霞迈皋桥地区,原南京塑料四厂地块因为施工,丙烯管道被施工人员挖断,泄漏后发生爆炸,导致了22人死亡。

延伸阅读:

逐一击破 待南京黑臭河道大变样

原标题:南京“小南化”重生之路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污染治理查看更多>长江经济带查看更多>工业项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