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流域治理评论正文

南京“小南化”重生之路

2016-04-01 10:43来源:文汇网作者:张小叶关键词:污染治理长江经济带工业项目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其中,原位氧化修复技术最适合本场地土壤及地下水修复治理。这是专门针对有机物污染的一种修复方案,施工人员将强氧化剂按照事先设定的比例装入机器,通过高压旋喷或者搅拌的方式,一边旋转或搅拌,一边注入,从浅表层开始,像打井一般渐渐探入,直达几米以下的污染区。污染因子和药剂经过一系列的化学氧化反应后,会生成对人体无害的化合物以及二氧化碳、水等残留物。

另一种是微生物分解技术,原理也比较类似,将菌种及养分添加到开挖过的基坑地下水中,微生物会将有机污染物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最后一种是原址异位常温/热解吸技术,则是将污染土壤进行翻抛或加热,把有机污染物从固相土壤中转移到气相并使其挥发出来,尾气收集处理达标后再进行排放,最终实现污染物的去除。

据统计,“小南化”地块的土壤地下水修复治理体量相当大,总投资高达2亿元。经过3年的艰苦治理,2014年底,“小南化”地块实现了“重生”。经第三方环境机构检测,土壤及地下水的修复达标率均大于95%,符合验收要求。

2015年10月23日,国家环保部副部长李干杰在燕子矶调研修复工程时,对工程的成功感到非常高兴,作为近年来南京乃至全国最大的土壤及地下水原位修复单项项目之一,该修复工程采用的一系列新工艺,为国内大规模场地实践提供了先例,具有示范意义。李干杰特别指出:“土壤治理工作非常重要,对国计民生关乎重大,关乎着老百姓健康安全,实际上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也是影响极大,因此中央高度重视。”

“过河”只是第一步

事实上,除了工业污染,燕子矶片区的另一大污染源来自生活污水。

燕子矶的老城区里,除了2万名化工企业的从业职工,还有11万居民,他们大多是住在环境不佳的老式棚户区中。早些年,雨污分流工程还未开展时,生活污水直接排进沟里,又沿着城区中的三条水系入江。

“要打造‘燕江新城,,就要对片区城中村的危旧楼房进行征收、拆迁。”周华山说。他们推行的是就地安置,不离开生养之地,又能改善居住环境,因此得到了居民的一致拥护。这些年来,共拆除15个城中村危旧房200万平方米,规划新建保障房及配套158万平方米,共计1.6万套。今年年初,一期4368套新房的钥匙已经交到了老百姓的手中。

跟随指挥部的工作人员,记者来到了崭新的保障房小区。虽是保障房,却以商品房的标准建成,路面干干净净,褐色的外墙整齐漂亮。还没有走进小区,丁丁当当的装修声已经传了出来。

“目前一期工程共计42万平方米,已经全部建成;还有46万平方米已经在建,剩下的都在规划中。”周华山告诉记者。此外,越来越多的商品房楼盘已在周边拔地而起。按照规划,燕子矶新城今后将聚集25万人口,比过去的居民人数增加一倍多。

如何吸引更多人来燕子矶入住?周华山说了三个提升———“生态环境提升,产业结构提升、服务功能提升”。这就需要主政者在城市的转型升级中下更深的功夫,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资源,挖掘更多的价值。

南京化学试剂厂的老厂区改造就是很好的例子。如前文所述,2012年,政府与南试达成协议,以1.35亿元置换原有的厂区土地。之后几年,政府总计投资5000多万,对厂区内14栋结构相对完好的厂房,进行了外立面改造以及景观建设。如今,呈现在众人眼前的,是一栋栋具有民国时期风格的漂亮建筑。未来,这个老厂区将华丽转身,成为创意产业园区,今年就将开展招商,吸引特色文化产业入驻。

经过6年的治理,人们渐渐发现,本来与污染划等号的燕子矶,竟然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这里西邻幕府山,北靠长江,东有笆斗山,南连市中心,还分布着众多名胜古迹,历史上曾有“万里长江第一矶”之称。而城市升级最显著的标志则体现在房价上,目前,燕子矶片区的均价是2011年的5倍。

燕子矶地区转型升级的经验,对石化重镇南京而言,还有更重要的意义。在南京,除了燕子矶地区之外,金陵石化及周边地区、大厂地区、梅山钢铁及周边地区和长江二桥至三桥沿岸地区(含八卦洲)四大片区也是南京重要的工业区域。2015年,南京地区生产总值近万亿元,化工的贡献达到五分之一,与此同时,南京水、气、声、渣污染总量的85%同样也来自这四大片区———它们已成为南京市调整产业布局、治理污染企业的重点。

2014年,《关于推进四大片区工业布局调整的决定》发布,以地方法规的形式明确和宣告,南京将用10年时间,实现这四大片区的根本转型。根据时间表,2022-2025年,大型企业全部搬迁关停,四大片区实现工业全面退出。整治后新空出的将近40平方公里工业用地,将用于发展新型产业及现代服务业。

作为“摸石头过河”的先行者,燕子矶的成功只是南京建设生态经济的第一步,河的对岸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延伸阅读:

逐一击破 待南京黑臭河道大变样

原标题:南京“小南化”重生之路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污染治理查看更多>长江经济带查看更多>工业项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