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测气体监测人物正文

工作在环境监测一线的环保人 盯着监测数据十七年

2016-05-13 13:59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刘敬奇 郝雅莉关键词:监测数据空气质量北京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李云婷,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大气室主任。“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李云婷荣获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的第三十届“北京青年五四奖章”。她在平凡的环保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是首都环保人的骄傲,更是众多默默奉献的基层环保工作者的一个缩影。

见到李云婷的时候,是下午的一点十分,离上班时间还有20分钟。她正坐在北京空气质量预报大厅的屏幕前,眼睛盯着各站点的监测数据。她的手边,是各种打印的表格和一支黑色的签字笔。用她的话说,与监测数据打交道,就是她每天的工作,很平凡。

无论是接受媒体的采访,还是进行每天的空气质量会商,她的脸上,总是透露出一种理科知识女性所特有的平静、冷静与平和,以及多年养成的专业和严谨,这也许是一位长期工作在环境监测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必不可缺的特质。

1999年,李云婷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她,对这座城市的蓝天、碧水、绿地、青山,有着渗透骨髓的热爱。一离开学校,她就在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工作,那时,刚好北京正由每周发布一次空气质量报告向每日发布一次空气质量报告“升级”。她说“我很幸运地赶上了这次转变。”

由周报改为日报,是北京市政府为市民做的几十件“实事”之一。在当时,北京无疑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这件事,乍听起来不难,可对监测能力、技术水平、分析水准都提出了超出当时实际情况的要求。李云婷说,他们整个团队在时任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资深环境监测专家赵越的带领下,没黑夜没白天地拿着仪器设备到分布于全市多个区县的监测站点校准,回到实验室紧跟着做质量保证和控制,愣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如果说由周报改为日报是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服务的一次升级,那么之后的每日预报、分区预报、72小时预报,则堪称跨越了。这不仅要求工作人员要准确无误地掌握过去24小时每个监测站点的实测数据,还要求工作人员分析出未来一段时间区域的风速、风向、湿度、温度等气象信息,并对未来的空气质量作出预判。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差错,不慌不忙、细致耐心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是李云婷长期养成的工作素养。在她看来,要想把环境治理好,无论是大气环境,还是水环境,或是声环境,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都应该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

像李云婷这样长期工作在监测一线的环保人,更能透过数据,真实、理性地体会到北京环境质量长期以来的变化。

“每天都盯着屏幕上的监测数据,已经有17年了,从最初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TSP的逐年下降,再到后来PM10、PM2.5的下降,数据线就像一个长长的滑梯,证明着北京空气质量的改善。”李云婷回忆起自己小时候,衬衫穿不了两三天,脖领子就一圈黑印儿;白袜子基本上一两天就变成了黑色。“现在已经好很多了。”

提及北京的环境保护工作,李云婷感触更深,“北京承办过奥运会、APEC,每年又召开两会等,这些重要的‘大事件’都对北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了我们做好环保的契机。每一次执行空气质量保障任务,都不是简单地提供监测数据和预报,还要提出切实有效、成本合理的保障方案,这是难能可贵的。经过多次实际演练,我们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技术路线和方案。这些都得益于北京环保工作日积月累的积淀。”

对于网上常常有人晒蓝天、吐槽雾霾,李云婷表示理解,她坦言,自己6岁多的儿子也隐约地知道妈妈的工作与空气有关,以至于他也常常抱着妈妈的手机浏览“北京空气质量”APP软件,还常常和小朋友聊一些有关蓝天的话题。一次,北京碧空如洗,他竟然用小树枝在地上摆出了“大好蓝天”四个字。

“没有哪件事情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这是一个平凡的岗位,尽管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继续做好空气质量的日报预报工作,无论是重污染天还是优良天,第一时间将空气质量的信息准确无误地发布出去,这就是李云婷的工作。

原标题:盯着数据十七年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监测数据查看更多>空气质量查看更多>北京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