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综合会展正文

不断深化合作创新 大力推进绿色发展

2016-06-12 08:35来源:中国环境报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保护供给侧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发挥信息化建设支撑和保障作用

2015年,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政府机构纷纷探索使用大数据手段。今年3月,环境保护部印发《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开启了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新征程。环境大数据建设与环境监管创新分论坛的举办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信息化分会的成立,无疑为大数据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智库支撑。

生态大数据整合仍是重点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信息办副处长詹志明表示,生态环境大数据整合工作将是2016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

那么,生态环境数据如何整合?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卷乐提出了数据整合过程中面临的3个问题:数据拥有方是否有意愿贡献数据;拿到数据后,能否顺利整合到一个平台;整合后能否提供服务和决策支撑。

以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为案例,王卷乐提出用机制解决数据共享意愿问题,用标准规范数据整合问题,用大数据研究方法等解决服务问题。

针对数据编码标准问题,北京大学教授程承旗认为,环境大数据属于典型的空间数据,每个数据理论上讲都有空间属性。他提出将全球划分成网格的新路径,就是利用全球多尺度网格的唯一编码特性,将所有空间数据赋予唯一的网格编码,形成数据的大数据关联关系。

中科宇图资源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刘锐指出,数据共享不仅仅是整合环保部门的数据,还要整合住建、林业、水利、农业等部门与环境要素相关的数据,未来还要整合公众的健康数据、社交数据等。

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主任程春明坦言,大数据建设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解决大数据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需要各部门转变认识、通力合作。

以城市计算为代表的大数据应用起步

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的落脚点是服务于环境管理。如果说数据整合是基础,那么大数据应用就是核心。目前,很多机构已经开始探索大数据应用。

微软亚洲研究院主管研究员郑宇提出城市计算的概念,是计算机科学以城市为背景,与城市规划、交通、能源、环境、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学科融合的新兴领域。在这一概念下,郑宇领导的团队在城市空气质量的细颗粒物预测、尾气排放、噪声等领域都取得了突破。

据郑宇介绍,针对目前有限的空气质量站点,U-Air项目主要结合空气质量站点数据、气象数据、交通流量信息、人的移动、路网等5类数据,实现了1km×1km的细粒度空气质量预测。在说清空气质量现状的基础上,大数据还能预测未来。U-Air可以预测未来7小时~12小时、12小时~24小时、24小时~48小时的空气质量。并且,与传统方法相比,大数据空气质量预测的精准度可以提高20%左右。据了解,目前U-Air有了最新进展,可以对污染源进行因果溯源分析。

刘锐介绍说,中科宇图也探索建设了空气质量预警预报模型,通过模型自动校准和再学习,融合卫星遥感、地面监测数据、人口密度、交通流量、重点污染源排放、气象等数据,开发了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平台。

北京大学博士黄辉通过对北京、广州、上海、沈阳和成都五地的大气污染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出污染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可以对同一站点不同月份或同一月份不同站点的污染排放强度进行比较。

原标题:不断深化合作创新 大力推进绿色发展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态文明查看更多>环境保护查看更多>供给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