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评论正文

土壤修复的韶关试验:找准三大问题“对症下药”

2016-06-12 14:48来源:中国环境网作者:杨晨 吴娇颖关键词:土十条重金属污染广东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作为“土十条”确定的6个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之一,广东韶关在重金属污染防治方面展开的探索,值得借鉴

从2011年至今年5月,韶关在污染土壤修复方面投入治理资金15.38亿元,已完成的

土壤修复项目大多是试验性质。图为今年5月丹霞冶炼厂周边抛荒土地上杂草茂盛。

“韶关不安,全省难安。”对于韶关市的重金属污染,广东省环保厅党组书记陈光荣曾有过这样的描述。

作为我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韶关的矿产开采始于1958年。长期的采矿作业,使得这里重金属污染严重,尤其是铅、锌、镉污染突出。

广东是土壤修复大省,韶关是重中之重。有资料显示,韶关真正开始污染土壤修复是2011年,截至今年5月,5年之间投入治理资金15.38亿元。已完成的土壤修复项目大都是试验性质,仍没有形成适合当地的成熟的土壤修复技术,而土壤重金属污染源仍有待完全切断。

对于下一步土壤污染防治,韶关已制定出规划:到2020年,韶关预计投资27.8亿元,用于实施涉重金属行业环境综合整治的工程项目,并计划完成8000亩中轻度污染农田土壤和5家受污染场地的修复任务。

日前颁布的“土十条”明确提出,2016年底前,在广东韶关、湖南常德等6市启动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备受重金属污染困扰的韶关再受关注。

在当前土壤污染形势不容乐观、仍缺乏成熟有效土壤修复技术的情况下,韶关这些年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方面的探索,可资借鉴。

“从1958年开始,这里就开始露天开采硫铁矿。在发现硫铁矿里伴生铅锌矿之后,人们从1972年开始大规模开采铅锌矿。”韶关市仁化县董塘镇老凡口村村民邓新指着家旁边的农田告诉记者。

老凡口村有400余口人,依靠在500亩土地上种植花生、水稻为生。距离村子1公里远的地方,就是在亚洲来说规模也排在前列的凡口铅锌矿和丹霞冶炼厂。有资料显示,目前凡口矿年产铅锌金属量为18万吨,每天有六七千吨矿石从地下深处挖出冶炼。

长期的铅锌矿开采及冶炼,使得这里的土壤受到严重污染。2012年,广东省农业厅曾在董塘镇进行过一次土壤检测,结果显示土壤重度污染,土壤中铅、锌、镉等重金属超标。

2012年,经多方协商,仁化县决定将董塘镇凡口矿附近的3500亩土地划定为土壤修复的“练兵场”,由财政支持、企业掏钱的修复试验在这里“你方唱罢我登场”。

2012年11月29日,由“中央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补助资金”和凡口矿上级公司中金岭南公司共同出资600万元,开始在老凡口村实施“粤北50亩重金属农田生态修复示范点”项目。农田距矿山400米远,主要目的是研究重金属迁移的机理。这一项目是2011年韶关开始污染土壤修复工作后最早进行的一个修复试验,据了解也是为数不多的通过验收的项目。

“韶关市开展的土壤修复项目不少,但通过验收的并不多。”广东省环保厅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据介绍,50亩污染土地在修复过程中,共施放重金属络合剂240吨,平均每亩近5吨。金属络合剂施下去,让农民翻一翻后种植水稻,最终修复费用为每亩12万元。生产的水稻经送检后显示,重金属有部分降低。

“试验是很好,但是没有推广价值啊。”韶关市有领导和同在当地搞实验的其他修复公司负责人认为,修复50亩土地花这么多钱,修复工作做得再好也不划算。

据介绍,当地农田年亩产值在1000元左右,12万元修复费用就相当农田120年的总产值。因此,这50亩污染农田修复项目的最终结果仅仅是试验性质,并未成为示范点。

延伸阅读:

“土十条”韶关样本调查:土壤修复在路上

原标题:土壤修复的韶关试验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十条查看更多>重金属污染查看更多>广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