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评论正文

三大行动提速“水陆空”治污

2016-06-14 13:39来源:河北新闻网作者:王博关键词:土十条土壤污染防治土壤环境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国务院日前发布《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土十条”),我国土壤污染治理的路线图由此明确。

加之2013年9月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2015年4月出台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水十条”),三大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为大气、水体、土壤污染治理带来新的格局。

梳理三个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环保专家普遍认为,从末端治理走向全面防控是三大行动的共同特征,各具特色的治理路径体现出“精准治污”的思维。

治理难度不一,目标设定科学考量

“到2020年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到2030年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到本世纪中叶,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国务院日前发布的“土十条”提出这样的治理目标。

2020年、2030年与本世纪中叶,比“土十条”早一年多出台的“水十条”,在目标设定上也遵循这三个时间节点,具体表述为:“到202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地下水超采得到严格控制,地下水污染加剧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稳中趋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水生态环境状况有所好转。到2030年,力争全国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到本世纪中叶,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一样的时间节点,并不意味着同样的目标进度。”省内环保专家认为,在未来五年间,土壤污染治理侧重于管控,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法规制定是重点,而水污染治理在管控基础上,还要开展地下水超采、近岸海域等治理工作。

“大气、水体、土壤污染治理难度不一,土壤污染治理难于水体和大气,水体污染治理难于大气。”河北经贸大学环保专业教授张云指出,土壤污染有非常强的隐蔽性、顽固性,大气、水控制了污染源,总体情况就能有所改善,但土壤污染往往需要通过置换等高强度的措施才能解决。

“土壤污染治理更强调农业、水利、国土规划等部门之间的协调,需要做更长期的规划。”张云特别提出,土壤治理不只是“防”和“治”的问题,更多考虑生态系统恢复。

“水污染治理难度比大气污染治理要难,特别是湖泊污染治理,一般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吉喜说,相比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带来的环境影响和生态破坏更大。

“大气十条”设定的目标也印证了这一点。“大气十条”以五年为一个时间节点,特别对2013年至2017年的第一个五年设定了一系列细化为数字的“硬”指标,即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专家普遍认为,大气、水体、土壤污染治理的目标彰显出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紧迫感,也反映出我国环境治理工作正从末端治理走向全面防控,从过去的被动应急走向主动防控。

政策前瞻性引领,治理体系不断健全

严控“两高”行业新增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压缩过剩产能……于2013年出台的“大气十条”有一个重要措施就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近三年来,我国产业调整层面在不断做“减法”。以我省为例,“十二五”期间,我省压减炼铁产能3391万吨、炼钢4106万吨、水泥6231万吨、煤炭2700万吨、平板玻璃3717万重量箱。

“我国大气污染问题是长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积累造成的,如果不从经济结构的源头控制污染问题,单纯依靠末端治理缓解环境压力,无异于‘扬汤止沸’。”有环保专家这样说。

回顾“大气十条”从出台到落地的近三年探索,有专家评价:“将大气污染防治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这是‘大气十条’的一个开拓性意义。”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缩过剩产能是治理大气污染的治本之策。”这种认识如今已成共识。

前瞻性的政策成为我国环保道路上一把披荆斩棘的利剑。与“大气十条”一样,“水十条”和“土十条”的开拓性价值也在逐渐清晰。

原标题:三大行动提速“水陆空”治污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十条查看更多>土壤污染防治查看更多>土壤环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