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人物正文

【环保企业家故事】首创集团前董事长刘晓光:我不再下海

2016-07-04 09:14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作者:董洁旭关键词:首创集团刘晓光环保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让中国企业在国际产业链上循环的重大举措。如果当年做成了,一定会是中国企业国际化改革史上的大事件。”刘晓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提起当年失之交臂之痛,刘晓光有一种被时间调匀的平和。只是,在聊起这段往事时,他会在末尾淡淡地说,如果当年这些想法实现了,如今的首创……

尽管没能按照刘晓光想象中那样改造首创,但这个企业也像是坐上节节推进的升空火箭,体量越来越大。对于体制,刘晓光又爱又恨。他爱首创拥有先天的融资优势和政府资源,他也恨体制让首创的发展大打折扣。

刘晓光的诗句中也出现了多次毫不客气的批评和对体制的反思。2006年,他在《国企难在哪》一诗中写道:

政府与企业争利,

违背了市场规律。

企业不是随意摆弄的对象,

不是利益团体“寻租”的温床。

“如果再回到1995年,我会选择做民营企业,因为机制是可以创造,是灵活的,企业有充分的自主权。”刘晓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2015年,刘晓光卸任。首创集团已稳稳树立起四个核心主业:水务环保、基础设施、房地产和金融服务,旗下有5家上市公司,集团资产超过1600亿元。其中,最知名的是在A股上市、专做水务市场的首创股份和在H股上市、以地产为主业的首创置业。在基础设施领域,已经运行的北京地铁4号线,即将修建的14、16号线,承建者都是首创集团旗下公司。

把刘晓光关进笼子里

2003年10月,刘晓光来到了内蒙古最西部的阿拉善沙漠,眼前大片荒芜的沙漠给他带来格外强烈的紧迫感,面对着黄沙滔天,他跪在沙漠里,仰天闭目地思考。

“过了西夏王陵,翻越了巍巍贺兰山,二十二公里的沙海冲浪,真把人心震撼。”刘晓光写道。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使刘晓光决定治沙,也成为他“威逼利诱”一群企业家成立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导火索。

刘晓光笃信沙漠治理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企业在很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问题,但是企业家作为中国一股壮大的有生力量,应该行动起来有所作为。于是刘晓光提出一个计划:成立一个治沙的公益基金,把企业家们的力量集中起来治理沙漠。

要做治沙这件事情就需要动用自己的资源。好在刘晓光在中国的商界有很多朋友。他当时给一百多个企业家朋友打电话,其中包括王石、任志强,冯仑在内的八十多个人。

“我说你们要不做这事(治沙),以后甭找我,咱们也没有什么朋友可言。”刘晓光笑着回忆,“我当时五十出头,有点狂,如果是现在的环境不会那么说话。”

王石曾派他的秘书“侦察”治沙这个项目,看看刘晓光到底有多大胃口。王石觉得,如果每人投入300万以下,这个项目就可行。刘晓光说,100万就行.

刘晓光这样算,如果每一个企业每年出10万,连续10年,100个企业总共能投入1亿。他用投资银行的技术吸引这些企业家加入,而且一年10万大家也都能承受。

2004年6月5日,近百名企业家面对茫茫沙漠,宣布成立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并且写下了极具人文色彩的《阿拉善宣言》,讲清协会的愿景、宗旨和未来。

12年来,阿拉善教会了刘晓光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一课是让他懂得了民主可以使大家团结起来做事。

第一次选会长那天,刘晓光有点儿难受。他辛辛苦苦做出个名单,刚刚掏出来念,冯仑就跳出来说:“刘晓光,这不是你们家首创。”这当时给了他一记闷棍,然后会员们一个一个站起来反对他。大家分成十几个桌子,闹到三更半夜。

原标题:首创集团前董事长刘晓光:我不再下海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首创集团查看更多>刘晓光查看更多>环保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