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节能综合市场正文

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与趋势(下)

2016-07-07 16:35来源:工程建设标准与实践作者:李迅、李冰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生态低碳生态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3.3绿色生态城区实践总结:成效与问题并存

从住房和城乡建筑部调研组组织对获评绿色生态城区进行实地调研情况来看,这些绿色生态城区作为先行先试的实践案例,多数可以满足用地规模合理、土地利用集约和建设周期适宜的基本要求,在已有政策和规划的引导下,大多数已经开展了建设实践的探索,并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城区选址、规划编制、机构保障、政策扶持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依托城市,精心选址:多数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的选址均可做到结合城市整体空间拓展,处于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上,是城市近期重要开发地区,地理区位、交通条件以及自然本底较好、市场开发潜力大,具备较好的吸引人口集聚的潜力。

统筹规划,引领发展:各城区的规划均能按照低碳生态的理念进行编制,通过邀请国内外低碳生态城市、绿色建筑等方面的专业队伍,甚至开展国际咨询完成了城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等,并把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交通等指标作为控规内容来引导城区发展。

专设机构,加强组织:设置专门的组织机构是保障绿色生态城区能够长效、有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各城市政府为了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城区,均成立了相应的管委会,并引入城投公司或房地产公司进行土地的整理、投融资、一级开发,部分城区还通过跨区域合作或专门设置由城市政府主要领导领衔的低碳绿色推进办公室或领导小组,来保障绿色生态城区的有序、健康发展。

政策扶持,加快推进:除去贯彻执行国家绿色生态城区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各地方针对绿色生态城区的特点出台因地制宜的扶持政策和技术标准,在城市规划管理、土地指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和相关的技术标准,并动员各级政府和部门,在前期做好充分的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分工负责,加强协调,强力推进绿色生态城区的规划建设。

渐成规模,示范初显:多数绿色生态城区或其核心建设区域的用地规模控制在3-10平方公里左右,因此相对较为容易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建设规模。各地绿色生态城区的规划建设已经普遍展开。各城区都能按照城市综合开发模式,开展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和各类地产项目开发,同时加强低碳生态技术的应用,部分城区主要的河湖景观、城市干道已经形成,建筑量已具有相当规模[10]。

另一方面,尽管绿色生态城区是我国建设生态城市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更为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但由于宏观指导政策的缺失以及内涵理解上的不充分等原因,在规划建设的实际中依然存在着不少的误区与问题,阻碍了绿色生态城区的发展。

产业基础薄弱,居民吸引不足:绿色生态城区多数属于城市重点发展的地区,多数也都定位为城市副中心等,但从实际条件和产业类型而言,部分城区基础薄弱,未能形成有效的“产城融合”支撑,导致“空城”、“睡城”频现。如河北的唐山湾生态城,迫于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产业战略规划基本落空,大量建设停滞,一度被媒体报导为“空城”。天津中新生态城虽然发展势头良好,绿色生态理念在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积极落实,但大部分并未投入使用,居民入住率较低。

强调技术全面,缺乏适用分析:生态城区建设多为系统工程,从规划初期即提出全面推进各个系统建设,在部分城区的实际建设中更是求大求全,缺乏对每项技术系统的适宜性分析,很多技术未考虑地区气候、经济等条件限制,未能体现因地制宜的针对性。如北京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提出13大方面,78项技术99个示范项目,全面应用绿色生态先进技术。但部分技术成本过高,难以复制推广。考虑到雁栖湖定位为国际会都,将生态技术全面展示宣传有一定现实的示范意义,但其他城区尚需对生态目标及技术集成的设定做审慎分析。

建设时序不明,低碳行为高碳化:在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实施过程中,往往缺乏对生态技术时序的设计,实际实施从目标制定的“适度超前”演变为“过度超前”,导致一些低碳的技术产生了高碳的效果。如中新天津生态城的能源资源处理中心,由于建设时序过早,在入住率不高的情况下可供资源化的垃圾、污水等废弃物数量有限,造成了巨大浪费。唐山湾生态城的垃圾真空气力收集系统也面临类似困境,导致无法正常运营。

强调新建城区,忽视既有改造:在中国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也不可避免的盲目关注大城市,忽视中小城市;过分强调新建城区,而忽视对既有城区的改造。一方面,新建城区多因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又缺乏足够产业支撑,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有潜在的“空城”可能。另一方面,既有城区也面临各种环境问题,亟需提升生态宜居品质。目前部分用地紧张城市如北京、深圳等地已经开展既有城区提升的实践,如北京首钢工业区改造、中关村软件园生态提升等项目,符合减量、增效、精细化的生态发展趋势。

规划技术先行,人文建设匮乏:绿色生态城区的实现除了政府的引导,也需要市民百姓的积极参与,生活方式的转变。在目前的城区建设中,规划技术等硬件设施较为齐备,但对人文和社会的关怀还需进一步加强,真正实现“生态社区”的概念,使居民有共同的生活理念、价值观和归属感,践行低碳行为。广泛推行垃圾分类收集、社区拼车服务、跳蚤市场、绿色宣传等公众参与和人文建设内容。

4绿色生态城区展望

4.1绿色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等特征

在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加快推进绿色生态城区示范工作有助于促进城市转型发展,提高我国城镇化质量的重要手段,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但绿色生态城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绿色发展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还需要多部门、多方面的分工协作,开展大量的扶持和引导工作来协同推进。

由于我国城市之间存在发展阶段、地域特征、经济水平等多方面的差异,决定了我国城市走低碳生态发展之路的多样性。而就城市的生态本底而言,中国地形复杂,国土辽阔,不同地理区域具有不同的地质情况、气候条件和资源禀赋等,绿色生态规划应当以复合生态理论支撑,依据不同城市的生态本底诊断结果制定不同的规划导则及发展原则,实现不同的发展模式,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

4.2绿色发展向精细化、本地化、超前性、可操作性过渡

我国已经从城镇化初期进入中后期阶段,一方面我国大城市的城市空间格局和基本框架经过30年快速城镇化的发展和规划建设已经基本定型,大型基础设施也已基本建成,或已做出规划。另一方面城镇化初期大拆大建的弊端已经充分显现,成为资源能源浪费的重要原因。一些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盲目关注大城市,忽视中小城镇或者盲目关注新城开发,忽视建成区的生态改造是与整个时代及城市化背景相悖的。

由我国城镇化中后期特殊时期的国情决定,绿色发展作为城市转型的出发点也面临经济增速及建设速度放缓的新常态,在此基础上,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应分别从老旧城区改造、新城区发展和绿色建筑单体推进等多个层面,多类型的协同推进,注重精细化设计,体现本地化原则,适当应用超前性,可操作性技术侧路。对于中小尺度地区低碳生态规划及建成区的低碳生态化改造是当前中国进行绿色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未来绿色生态城区实践的发展趋势。

4.3绿色发展理念重于技术、机制重于目标、标准重于样板

中国是世界上生态城区建设数量最多、建设规模最大、发展速国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未来中国仍将是全球生态城建设的核心区域,而中国的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经验将推动世界生态城市的发展,目前看来绿色生态的管理和保障机制仍滞后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也是导致当前中国绿色生态城区实施乏力,操作性不佳的重要原因。树立绿色生态城区的强效保障机制,制定有序发展的绿色生态城区标准规范是在目标确定,示范试点推广基础上的重中之重。

绿色发展最重要的是落实自下而上的绿色生态理念,切勿盲目追求高成本的技术堆砌,绿色生态理念除了贯彻于各项建设中,还应将其逐步引导到居民日常的生活方式中,以此来逐步调整城市的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从根本上改变城市旧有的粗放发展模式。还要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树立简约健康的生活观,确定适宜的建设开发定位。倡导绿色生态理念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的共同参与,也是全面推行绿色生态城区的基础[11]。

4.4绿色发展需要适时评估,以免得不偿失、事与愿违

绿色生态城区的规划体系和评价标准已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于后评估机制和体系的建立尚显不足。发展过程中有必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实施考核,引入高新技术手段来辅助规划管理,加强对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情况的年度动态跟踪、指导和监督,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进行评估评价和总结推广。初次之外,还应做到充分发挥公共参与的力量,加强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和建设的监督和落实。

各地应在进行规划建设的同时注意总结梳理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及时发现和纠正出现的问题,并将成熟、适宜的低碳绿色技术进行推广应用,以期更好的促进我国城市的转型发展。通过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引导绿色生态城区在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发展目标的统一和相关配套措施的协同推进;同时建立信息公开制度,适时评估绿色生态城市发展需要,以监测反馈绿色发展的目标制定及技术应用,避免陷入事与愿违的误区。

原标题: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与趋势(下)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绿色建筑查看更多>绿色生态查看更多>低碳生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