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政策正文

《武汉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2016—2020年)》(全文)

2016-07-14 10:55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水污染防治污水处理污水管网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

(1)整治水源地环境安全隐患。禁止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种植、养殖,2017年底之前,基本完成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隐患整治工作,关闭截流排污口,搬迁或者拆除一级保护区内与供水设施和水源保护无关的建筑物及码头。(此项工作由市水务局、市交通运输委、市环保局、市城乡建设委、市城投公司、市水务集团、武汉海事局等负责组织实施,各区人民政府负责具体落实)

(2)提高饮水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完善供水水源应急系统,增强各水厂之间的互供能力,到2020年,建立基本完备的应急备用水源和供水系统,全面提高应急安全供水能力。升级水厂净水处理工艺,提高抗风险能力。优化调整取水排水格局,迁移水源地整治难度大或者取水位置不合理的取水口,整合小水厂。2017年底之前,关停国棉水厂。(此项工作由市水务局、市城乡建设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土规划局、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城投公司、市水务集团等负责组织实施,各区人民政府负责具体落实)

(3)健全饮用水水源地风险防范体系。完善风险预防体系,强化预警断面自动监测监控,建立“一源一案”环境应急预案,完善水源应急响应机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加强危险品运输风险防范,配套建设水源保护区内道路和桥梁防撞护栏、事故导流槽和应急池等设施。定期排查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及上游地区污染源,完善水源地保护区风险源名录及管理制度。评估市政排污排渍对饮用水水源的污染风险,加强调度,建立排水供水联动机制,科学合理安排排渍排涝。(此项工作由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交通运输委、市水务集团等负责组织实施,各区人民政府负责具体落实)

(八)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

1.加强良好水体保护。加大长江武汉段、汉江武汉段、梁子湖、斧头湖、牛山湖、鲁湖、梅院泥水库、夏家寺水库、道观河水库等水质良好河流湖库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开展水质良好湖泊生态环境调查和生态环境安全评估,制订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方案,采取控源减排、退耕退塘、还湖还湿、取缔投饵养殖等生态保护措施,维持水质稳定。(此项工作由市环保局、市农委、市水务局、市园林和林业局、市财政局等负责组织实施,各区人民政府负责具体落实)

2.整治城市黑臭水体

全面排查全市各类水体环境现状,公布建成区黑臭水体名录,明确黑臭水体整治责任主体和完成期限。2016年9月底之前,编制完成黑臭水体整治方案,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城中村”环境综合整治等措施,实现水面无漂浮物、沿岸无垃圾、水域无违法排污口、水体无明显臭味。每半年向社会公布治理进展和水质改善情况,并发布水环境质量变化信息。2017年底之前基本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此项工作由市水务局、市城管委、市环保局、市园林和林业局等负责组织实施,各区人民政府负责具体落实)

3.保护水生态系统

(1)保障生态空间。积极保护生态空间,采取多种经济政策,释放滨岸生态空间,有序实现江河湖库休养生息。严格河流、湖泊、湿地等用途控制,清理非法开垦土地,保持重点江河湖库水面面积不减少,恢复被侵占的水体生态环境。加强对中心城区湖泊周边人工围垦形成的养殖垸塘的退垸还湖工作,提升农田、农村集水区河段滨岸植被面源污染截流功能。(此项工作由市国土规划局、市水务局、市农委、市园林和林业局、市环保局等负责组织实施,各区人民政府负责具体落实)

(2)构建生态水网。继续实施大东湖生态水网、金银湖生态水网、汉阳六湖连通工程,恢复湖与湖、江与湖之间的自然连通。综合治理东湖水系,推进“大东湖”及其周边区域的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生活污水、垃圾收集系统。开展湖泊、港渠水域、湖滨带和汇水区等区域的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人工湿地系统。(此项工作由市水务局、市城乡建设委、市城管委、市环保局、市财政局、市园林和林业局、市水投公司等负责组织实施,各区人民政府负责具体落实)

(3)加强生态建设。加强滨河(湖)带生态建设,在河道两侧建设植被缓冲带和隔离带,建设环湖生态防护林、水源涵养林。逐步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修复,严禁违规占用湿地自然保护区,加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的保护和建设力度,实施沉湖、涨渡湖等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工程,将梁子湖等水质良好湖泊打造成为全国湖泊生态保护示范区。加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力度,增加水生生物多样性。(此项工作由市园林和林业局、市国土规划局、市环保局、市财政局、市交通运输委、市农委、市水务局等负责组织实施,各区人民政府负责具体落实)

4.推进流域污染防治

(1)编制水污染防治规划。排查重点河流排污口,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严格控制新(改、扩)建排污口。调查府河、通顺(东荆)河、滠水、巡司河、马影河等水质不达标河流流域水环境状况,分析污染来源,研究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编制实施武汉市水污染防治规划,开展武汉市域水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实行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建立“流域—控制区—控制单元”控制体系,推进水污染防治。(此项工作由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规划局、市城乡建设委等负责组织实施,各相关区人民政府负责具体落实)

(2)实施流域综合整治。以主要河流和湖泊为重点,开展流域综合整治,修复水生态系统。市级负责统筹组织府河、巡司河等跨区河流综合整治,各区负责本辖区河港整治,每年组织完成辖区内1—2条重点河流港渠整治。通过流域整治,确保长江武汉段、汉江武汉段、梁子湖等重点水体水质稳定达到或者优于III类水质,已达标水体水质不退化降级;府河、通顺河入江断面达到水质考核目标;斧头湖、倒水、滠水等不达标或者不能稳定达标水体按时限达到考核要求。(此项工作由市水务局、市环保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规划局、市城乡建设委等负责组织实施,各相关区人民政府负责具体落实)

(3)推进中小河港整治。深化“以奖促治”政策,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大中小河港清淤疏浚力度,修复构建生态湿地,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改善农村水环境质量。(此项工作由市水务局、市环保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规划局、市城乡建设委等负责组织实施,各区人民政府负责具体落实)

5.深化湖泊污染防治

(1)落实湖泊保护机制。严格落实湖泊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深入贯彻湖泊保护管理责任制和湖泊保护考核机制,将湖泊保护纳入年度政府工作目标考核,明确考核目标与各方责任,定期公布湖泊保护与管理状况。严格执行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建设智慧湖泊综合管理系统,完善蓝线标志建设,推进湖泊绿地、绿道与湖泊公园建设,实施“一湖一策”湖泊保护政策。(此项工作由市水务局、市国土规划局、市环保局、市园林和林业局、市农委、市考评办等负责组织实施,各区人民政府负责具体落实)

(2)修复湖泊等水体水生态系统。根据所在区域、公众影响和污染程度,制订综合整治方案,修复湖泊等水体水生态系统功能,改善水环境质量。优先整治人口密集区水体,重点整治东湖、后官湖、汤逊湖等影响较大的湖泊和墨水湖、南湖、南太子湖等劣V类湖泊,以及中山公园、解放公园等重点城市景观水体。到2020年底之前,东湖、后官湖、鲁湖、后湖、涨渡湖实现达标,汤逊湖、东大湖、墨水湖达到IV类水质标准,外沙湖达到V类水质标准;中心城区劣V类湖泊基本消除,非中心城区湖泊劣V类比例下降20个百分点。(此项工作由市水务局、市环保局、市园林和林业局、市城乡建设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国土规划局等负责组织实施,各区人民政府负责具体落实)

6.防治地下水污染

加强危险废物堆存、垃圾填埋场、化工企业等重点行业和场地地下水污染监测监控。开展典型场地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摸底调查工作,初步评估地下水污染状况、成因及潜在风险,建立数据库,实现地下水环境信息共享。积极推进紫霞观、北洋桥、岱家山等封场垃圾填埋场以及武汉固体废物处置区地下水污染防治示范项目。强化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及原址场地再开发利用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估及修复工程示范。石化生产存贮销售企业和工业园区、矿山开采区、垃圾填埋场等区域应当进行必要的防渗处理。加油站地下油罐应当于2017年底之前全部更新为双层罐或者完成防渗池设置。报废矿井、钻井、取水井应当实施封井回填。(此项工作由市环保局、市城管委、市商务局、市质监局、市安监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规划局、市城乡建设委、市水务局等负责组织实施,各区人民政府负责具体落实)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水污染防治查看更多>污水处理查看更多>污水管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