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流域治理评论正文

构建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绩效评估体系

2016-08-19 09:18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邢飞龙关键词:流域治理生态保护生态修复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流域生态补偿标准和财政路径是流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的关键问题。课题从界定跨省水源地概念出发,研究了各类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及其特点,分析了跨省水源地保护财政路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博弈论视角的跨省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构建了我国跨省水源地生态补偿财政路径与监督考核机制,形成了基于博弈协商的跨省水源地经济补偿方案。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标准制定研究正处于从“单一量化”向博弈协商转变的阶段,存在关注微观而非重视宏观、“背靠背”算计而非“面对面”协商、静态研究而非动态机制构建等问题。本课题以博弈论为基础,运用鲁宾斯坦恩—斯塔尔讨价还价模型,构建了有限期博弈和无限期博弈的跨省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标准讨价还价博弈模型,建立跨省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标准制定的动态机制,实现补偿标准由“计算”向“制定”的转变、由“单一量化”向“多方协商博弈”的转变。跨省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标准讨价还价博弈结果显示,用水省份所分担的水源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成本份额即为用水省份向产水省份支付的跨省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标准,其与用水省份及产水省份各自的贴现因子、博弈时期以及出价次序有关,表现为越有耐心的参与人分担的成本越小。

我国生态补偿实践存在财政路径单一和配套监督考核机制缺乏等问题。本课题从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途径、落实途径与交易平台搭建等方面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资金来源途径和资金落实途径的优缺点与适用性,构建了双方直接对话的交易与引入“第三方”交易两种平台模式;建立了涵盖生态补偿前、中、后3个时期全过程目标管理的横向监督考核机制,提出了集体行动与“认知共同体”两类纵向监督考核机制,构建了监督考核机制与财政路径并行的原则。并设计了于桥水库两套财政路径与监督考核机制方案。

在于桥水库两套财政路径与监督考核机制方案中,课题采用3S技术、Invest模型和生态完整性等理论构建了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范围、生态补偿资金核算和生态补偿资金分配方法。设置两项考核指标,一是跨界考核断面水质指标,二是于桥水库流域源头水污染综合治理年度任务指标,以这两项指标确定河北和天津两地的补偿关系。用PLOAD模型和最佳管理模型(BMP)构建流域生态补偿绩效预测和评估方法,核算了不同流域管理和补偿方法可能对于桥水库流域产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设计了面向对象的于桥水库流域生态补偿管理平台,实现了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和数据公开。

按照有入有出、有补有罚的思路,搭建跨省重点流域生态补偿模拟技术平台,可为全面建立重点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提供技术支撑,实现流域上下游合作共治。

按照上下游省份依据流域水质和水量进行补偿和惩罚、引导上下游共同维护流域水体的基本思路,建立上下游省域之间的流域生态补偿与经济责任机制模型。模型基于各跨省断面的水质水量数据信息、上下游省的关系、污染物治理成本、治理目标等信息,综合考虑上下游省域的支付能力等因素,计算出一个省对一个省,一个省对多个省,多个省对一个省等多种上下游关系形式的补偿及赔偿关系,生成动态补偿金额。

在标准设计上,某省的流域生态补偿资金为区域内所有跨境断面的生态补偿资金之和,包括水质部分和水量部分。对于水质,若上游出境水体的某一水质指标未能达到流域水污染控制单元水质目标的要求,则上游地区应向下游地区赔偿相应的污染治理成本;反之,则下游地区应针对上游地区保护水质的贡献进行相应补偿。对于水量,若上游来水水量低于跨境断面的多年平均径流量,则上游地区应向下游地区赔偿水量损失,以下游地区购买相应水量所需付出的成本计算;反之,下游地区应对上游地区进行补偿。对于社会经济因素,以上下游区域的人均GDP与全国人均GDP的比值作为支付能力修正系数,同时引入投资积极性相关的效益修正系数,综合核算流域生态补偿资金。

依托上述补偿标准建立跨省重点流域生态补偿核算平台,对全国31省市区或按照338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跨界断面补偿资金核算,并运用GIS技术直观展示全国、流域、省份、重点监控断面等的基本信息,以及各省在跨省流域生态补偿中的利益关系和资金流动状况。以国家向各省纵向转移支付的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清洁水专项资金等流域保护资金为基础,以地方政府自筹资金以及社会资金为补充,以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核算平台核算的跨省流域补偿资金流向和规模调整各省纵向转移支付初始资金分配,确保各省的流域保护绩效

与转移支付资金规模相挂钩。

建立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绩效评价体系,为我国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政策框架设计提供支撑。

基于本研究构建的流域生态补偿政策试点进展评估框架,系统评估了辽河等六个典型试点流域的生态补偿进展、成效与问题特征,为我国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政策框架设计提供支撑。选取辽河流域、东江流域等6个试点流域进行成效评估,分析全国试点地区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效果,按照探索历程-主要做法-实施效果的框架分析各地方开展流域生态补偿试点进展情况;总结流域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的技术方法、管理实施等方面的经验。采用生态补偿政策实施前后对比法,从生态环境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3个维度评估地方流域生态补偿试点进展,通过地方试点评估,识别了我国地方流域生态补偿实践的成效与地域特征,实践探索面临的关键问题、创新需求等,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探索提供了基础。

课题组系统分析评估广东省生态补偿发展历程,界定了跨省东江流域生态补偿的主客体,提出了“国家纵向补偿与两省横向补偿相结合”的跨省东江流域生态补偿模式,并建立了生态保护效益与水质水量耦合的生态补偿标准模型。在课题成果的技术支撑下,以及社会各界学者的广泛倡导,跨省东江流域生态补偿已经开始取得实质性进展,2013年底,两省签订了《赣粤跨界河流水污染联防联治协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协议》),共同推进东江流域跨界水污染联防联控,完善流域联合监测与预警机制,共同应对处理跨界突发环境事件与污染纠纷。课题组参与了该《协议》的起草,关于水质联合监测等研究成果也在《协议》中得到了重要应用,并受到广东省环保厅肯定。在该《协议》框架下,江西赣州市定南县与广东河源市和平县、龙川县,江西赣州市寻乌县与广东河源市龙川县共同签订了联防联控协作框架协议,赣粤两省协议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原标题:构建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绩效评估体系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流域治理查看更多>生态保护查看更多>生态修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