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政策正文

甘肃省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十三五”实施意见

2016-09-22 11:44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土壤污染治理生态环境甘肃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三章主要任务

一、落实生态安全屏障区域功能定位

根据甘肃发展战略定位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围绕发挥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功能,按照河西祁连山内陆河生态安全屏障、南部秦巴山地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甘南高原地区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陇东陇中地区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和中部沿黄河地区生态走廊等“四屏一廊”布局,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定位,坚持分区域综合治理,推动生态建设由分散治理向集中治理、单一措施向综合措施转变,努力打造生态安全大屏障。

(一)河西祁连山内陆河生态安全屏障。

该区域为发源于祁连山的疏勒河、黑河、石羊河流域及哈尔腾苏干湖水系组成的内陆河地区,包括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昌、武威等5市,是我国“两屏三带”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的关键区域,也是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核心区。坚持以水源涵养、湿地保护、荒漠化防治为重点,保护和修复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增强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重点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对冰川、湿地、森林、草原进行抢救性保护,深入推进三大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加强北部防风固沙林体系建设,全面保护戈壁沙漠,构建河西祁连山内陆河生态安全屏障。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建设绿洲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区、沙化防治及沙产业示范区、新能源基地和新材料产业基地。

(二)南部秦巴山地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该区域处于长江上游的甘肃“两江一水”地区,包括陇南市、天水市及甘南州舟曲县、迭部县,是我国秦巴山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上游水源涵养区。坚持以涵养水源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为重点,加强水土保持和山洪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加大森林、湿地、河湖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力度,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实施扶贫开发,发展壮大生态文化旅游、特色种植及加工等生态优势产业,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和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西部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有色金属资源开发加工基地,促进区域生态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甘南高原地区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该区域包括甘南、临夏两州大部分市县,是我国青藏高原东端最大的高原湿地和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坚持以水源涵养、草原治理、河湖和湿地保护为重点,加大草原、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力度,增强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实施草原治理,构建黄河上游生态屏障。转变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发展高效集约型畜牧业、旅游业及民族特色产业,实施扶贫开发,打造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及民族团结示范区,努力建成青藏高原珍稀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

(四)陇东陇中地区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该区域处于泾河、渭河等黄河支流上游地区,包括庆阳、平凉、定西三市及白银市的会宁县,是我国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极具代表性的地区。坚持实施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及地质灾害防治,保护和修复森林、草原、农田等生态系统,增强水源涵养能力,构建黄土高原生态屏障。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和坡耕地改造,建设节水型社会,实施革命老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打造以马铃薯、林果、中药材等为代表的绿色生态农产品加工和出口基地、红色文化旅游胜地、旅游养生基地、区域性交通枢纽与物流集散中心、能源化工基地。

(五)中部沿黄河地区生态走廊。

该区域是黄河干流在甘肃省境内中部地区的主要流经区域,包括兰州市、白银市大部分县(区)及临夏州永靖县,是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陆桥通道的重要支点,也是全省产业和人口聚集度最高的核心经济区,对维护我省中部地区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坚持以水土流失防治和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加强水资源保护、防护林带建设和大气污染治理,建设沿黄河生态走廊及城市生态屏障。加快兰州新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促进兰白区域经济一体化,着力打造大兰州、大窗口、大商贸、大枢纽、大产业,建设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和能源资源加工基地、新能源综合示范区、西北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建成向东承接产业转移、向西扩大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和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和区域竞争。

二、稳步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以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与恢复的长效机制,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环境承载容量和防灾减灾能力,有效应对气候变化。

(一)大力推进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

启动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规划》、《“两江一水”区域综合治理规划》、《定西渭河源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推进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促进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快刘家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刘盐八库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洮河大夏河流域治理,实施甘南州全国主体功能区试点和临夏州全国生态文明示范试点建设。继续实施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工程,加强疏勒河中下游生态保护与修复。争取实施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推进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生态市和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市建设。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和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规划,促进流域生态恢复。实施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积极推进封山禁牧和育林育草,加强坡耕地改造和沟道治理,适度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推进定西市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董志塬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工程,实施甘肃东部百万亩土地整治、泾(河)渭(河)元城(河)流域和兰州北部防护林基地建设。

专栏1重点区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

1.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实施林地保护和建设工程、草地保护和建设工程、湿地保护和建设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冰川环境封禁保护工程、生态保护支撑工程、科技支撑项目等,加强森林、草原、湿地的保护与修复,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力争到2020年,封山育林961.24万亩、保护湿地398万亩,新增人工造林128.63万亩、沙漠化治理91万亩、退化草地治理172万亩、人工草地13万亩。

2.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及防沙治沙工程。继续实施后续节水型社会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水资源保障工程、灌区节水改造、生态建设与水资源保护等,确保民勤蔡旗断面年均下泄水量2.9亿立方米,实现民勤盆地地下水位持续回升;力争到2020年,完成封沙育林草13.5万公顷、封禁保护27万公顷、工程治沙2.7万公顷。

3.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加强区域生态保护与恢复,实施水源涵养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生态扶贫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至2020年,完成森林管护34.3万公顷,实施人工造林1.5万公顷、退耕还林7万公顷、封山育林3万公顷、退化草地治理50万公顷、沙化草地治理12万公顷、湿地保护与恢复5万公顷、生态产业基地5万公顷、流域治理4万公顷。

4.甘肃“两江一水”区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特色农林产业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至2020年,实施河流沟道整治2700公里、地质灾害防治639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0.8万公顷、封山育林及低效林改造37万公顷、特色林果产业基地6.78万公顷。

5.定西渭河源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水源地保护、植被保护、水土保持、中小河流治理和防灾减灾等工程建设,改善渭河源区生态环境。至2020年,完成防护林2.12万公顷、人工造林14.38万公顷、封山育林育草11.79万公顷、中小河流治理347公里。

6.定西市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实施坡耕地综合整治、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林业生态建设等工程,有效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至2020年,完成造林422万亩、梯田改造270万亩、骨干坝98座、中小型淤地坝64座、林果基地150万亩。

7.董志塬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径流调控与集蓄利用、村镇生态与人居环境、旱作农业及循环生态农业示范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水资源利用保护与配置等工程建设,提高董志塬区生态承载能力。至2020年,完成人工造林8.3万公顷、人工种草0.6万公顷、基本农田2.9万公顷,配套治沟骨干坝、淤地坝、谷坊、沟头防护等工程。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壤污染治理查看更多>生态环境查看更多>甘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