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评论正文

棕地讲堂系列(三)——中国棕地治理的现状

2016-10-08 09:57来源:生态修复网作者:梁菊关键词:棕地治理污染场地土壤污染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目前,我国在“棕地”治理过程中还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1法律和法规缺乏

中国对污染土壤的防治和管理缺乏全面系统的专门性的法律法规体系。关于污染土地的法律责任的归属,现有法律的界定还不明确。对于规范“棕地”的利用,也缺少相关法律法规,“棕地”的利用却极为混乱。

2监管真空

我国对“棕地”的监管和修复并没有明确的立法。土地监管监测体系不完善,缺乏污染土地的信息管理系统。由于没有相关的法律政策要求,土地环境状况信息公开目前还是设想。土地环境状况信息没有公开,虽然有些有实力的开发商会以此宣传自己的社会责任,但是大多数还不敢冒险。目前,全国只有9个省(市、区)初步开展了污染土地的监管工作。而在国外,一块“棕地”的污染状况,修复目标、进度以及修复过程中每天的环境质量检测结果都是公开信息,可供公众查询。

3技术标准和规范不健全

无可适用技术:中国土壤污染有种类繁多、浓度不同、污染现状不明的现实情况,修复技术的应用主要处于实验室阶段,修复技术与装备的研发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

无成熟标准:由于国内还没有建立修复标准,究竟污染土地修复到什么程度算合格难以界定。

无可复制案例:目前,在国内的场地污染修复领域,还没有一个令大家十足满意的成功案例。在微生物、植物等修复领域,也尚无可以推广应用的修复经验。

4资金机制不健全

资金是“棕地”治理与再开发的重要瓶颈,“棕地”的治理需要全面考虑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土壤和地下水的治理,资金需求量大,工程时间长,如果没有充分的资金保证,很难执行。

5缺乏民间组织机构的参与

在国外,大多数“棕地”的治理与重建是由中央政府推动,地方政府具体实施,民间组织机构参与“棕地”治理和开发得到支持和鼓励。而在我国,“棕地”的改造缺乏对民间组织的激励机制,政府往往只充当卖地的角色,一旦出现问题,部分开发商往往选择隐瞒以节省大笔的修复资金。

结语

污染场地在我国还是不成熟的,特别是整个污染场地修复是长期复杂的,整个过程管理对政府的监管都是挑战。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我国对于提高棕地的管理方向是不会改变的。

延伸阅读:

棕地讲堂系列(一)——棕地的自白

棕地讲堂系列(二)——国外棕地治理政策及其启示

原标题:棕地讲堂系列(三)——中国棕地治理的现状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棕地治理查看更多>污染场地查看更多>土壤污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