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市场正文

【专家】中国环境修复的产业化及健康发展初步建议

2016-10-18 10:02来源:青岛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关键词:环境修复土十条土壤污染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2 受污染的农村土地

历史上由于污灌、有色采选冶炼、农药肥料不合理使用等导致受污染农牧用地以及林业用地、荒地等分布和面积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农村土地针对特征污染物的积累问题普遍且突出,包括重金属、钛酸酯、抗生素、有机氯和有机磷农药残留、硝酸盐等不仅导致土壤-植物食物链健康威胁、农用地生态安全问题,部分地区还显著影响污染区的地表水、地下水环境质量。这些农用地污染问题的成因包括历史上十余年的污染灌溉导致的城郊农用地遗留污染、乡镇企业密集区周边农用地累积性污染、重点行业企业长期生产导致周边农田累积性污染、矿区污染导致的下游河流沿岸农田污染等。这些特征污染物在农田系统的输入-输出、环境行为、整体调控策略、污染演进趋势等仍未被清晰认识。

1.3 受污染矿区或流域

在中国的中南地区有色金属采选导致的有色金属矿区、下游河流、冶炼企业周边地块存在着及其显著的废弃矿石、遗留尾砂、河流底泥、沿岸土地和地下水重金属污染问题。在铁矿、煤矿、其他非金属矿等矿区以及钢铁、水泥、电厂等周边,也存在着较为严重土壤无机和微量元素污染问题。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重庆、甘肃等地,有色采选和冶炼导致的数百平方公里矿区土地污染和近百公里长河流尾砂污染问题已经得到一定的关注。这些区域一般地处大江大河的源头,会长期威胁下游水质安全并伴有较为密集的传统农业活动。上世纪末大量形成至目前未被发现或重视,已经遗弃在上游区域的非正规尾砂堆场和尾矿库依然如高悬的炸弹在局部区域威胁着下游河流和土地的环境安全。其他一些不在重点管控行业之内(如钢铁、火电等)的土地特征污染问题尚未纳入专项资金支持范围。然而,监管部门对这些流域级巨型场地的环境调查与治理修复的艰巨性、长期性、巨大危害和整体管控治理的困难估计和重视程度仍十分不足。

2

影响中国环境修复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

然而,不是土壤环境污染的规模和程度以及监管部门的短期高度重视,就一定代表修复产业能快速发展起来。当前中国土壤污染修复大量的是在炒概念,中国缺乏土壤修复之前精细化的固体废物处置和废水、废气特征污染物处理环保工业基础能力和规模效益,环境修复产业作为综合性强和技术集成度高的实体经济类型,不会因为资金的大量注入而迅速在一片荒芜上健康蓬勃发展起来。即使是建立一套高效的产学研管传输体系,大力促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引入等措施和手段,我们仍然还需要多元适当的内外发展环境,创造环境监管和社会意识基础保障、环境修复产业规模和多元资金渠道、环境修复基础创新和专业化水平的大幅提高这三方面相互支撑和有机结合的产业要素条件,才能保障环境修复的种子在“合适的土壤”中快速萌芽和发展起来。下面介绍环境修复产业化发展面临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及主要问题。

2.1 环境修复产业发展的环境监管基础能力匮乏

西方国家的环境修复监管经历了大约30余年的发展,从最初1980年代的第一代基于背景值/环境质量阶段,过渡到1990年代基于风险的环境修复监管阶段;近年来,基于绿色和可持续理念的环境修复管理在欧美逐渐兴起并扩散到其他国家。这些监管理念和管理体系的构建,有效遏制了土壤环境污染趋势,并逐步发展了成熟的环境修复产业。时至今日,中国仍然缺乏健全而高效的土壤环境管理法规和政策体系,基于风险的环境管控基础条件短板依然明显,在各相关部门协调监管及土壤环境修复监管综合素质水平、各级环保部门针对土壤的环境监管机构、人员、设施和基础数据方面仍需加强和提高。中国的各级环境管理机构和人员,在针对土壤污染的来源识别、地块排查、清单构建和排序等第一阶段管理还在技术培训和能力建设过程中;只有少数地区和机构制定了从土地污染识别、环境调查、风险评估、方案编制、工程实施和验收监理等全过程环境监管的程序和机制;针对区域和重点行业的土壤环境预警和防控机制几乎还处于空白阶段。由于土壤环境修复措施的个异性强,且土壤环境污染责任追究和修复过程及结果的精细化监管是产业和技术发展的先决条件,环境修复产业的技术引导和促进以及有效评估监管需要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和投入形成完整有效的促进机制在中国仍需时日。

2.2 环境修复产业发展的配套工业水平基础薄弱

众所周知,环境修复行业的技术和设备很多都来自于危险废物/固体废物的精细化管理和处置领域。大量的场地上或周边,都存在遗留的固体废物、废弃受污染的建筑垃圾以及地上或地下工业设备等。这些地上或地下的遗留污染工业设施、遗留或堆存的固体废物,与受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需要一起进行处理处置,并规定好次序和技术规范要求。欧美环境修复产业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包括健全的环境责任机制和法规体系、成熟的配套环保产业技术和设备基础、多元的资金渠道和精细化的环境监管体系。然而,当今中国不仅不具备欧美90年代大规模开展土壤环境治理时已有的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进程,且国内土壤污染问题的积聚时间相对短和危害程度相对重,水、气、固体废物源头治理的产业化基础条件也相对不足。在过去的10余年间,中国针对COD、NH4-N、烟尘、SO2等常规水、气污染物监测监管和源头控制方面在环保产业化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在面对VOCs、PM2.5、POPs等新型污染物以及危险废物和污泥处置等领域的监管和社会综合治理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仍需要大规模加强。中国工业废物处置基础弱、技术较为单一、能力和规模都不够。虽然土壤修复有很多新兴的概念、管理或技术更新,但大规模的污染场地、农田、矿区的治理还仍需要传统的技术经验和管理体系健全作为基础支撑。当前土壤修复的市场规模和空间都远小于废物处置和安全利用等传统环保行业,土壤修复的管理、技术和应用的实业基础依托不够,目前主要是依托房地产土方处置和垃圾填埋焚烧的技术和经验,并不具备环境修复技术精细化发展和修复市场迅速壮大的先决条件,同时政策的东风已经吹醒了更多怀揣梦想的投资人,属于典型的“雷声大、雨点小”,难以闷声发大财的行业。

原标题:【专家重磅】中国环境修复的产业化及健康发展初步建议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境修复查看更多>土十条查看更多>土壤污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