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市场正文

【专家】中国环境修复的产业化及健康发展初步建议

2016-10-18 10:02来源:青岛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关键词:环境修复土十条土壤污染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摘要:虽然“土十条”等土壤污染防治政策法规和技术文件的发布,可以带来环境修复产业发展春天的气候条件,然而中国尚不具备环境修复行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土壤环境”。我们若要想幸福的沐浴政策春风,仍需努力和时间去逐步培育修复产业化种子在中国大地上顺利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的先决要素。这些要素包括基于风险的土壤污染管理政策和监管框架体系、创新导向的修复产业技术发展模式、符合国情的产业融资和投入渠道等。环境修复产业作为综合性强、技术含量高和政府引导性强的实体经济模块,产业化发展并形成中国新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仍需要一系列的产业短板补齐和产业发展模式转变过程;需要监管部门和从业人员齐心协力、勇于探索、大胆革新、精心培育、勇于摒弃和稳步推进,才能迎来修复行业如日中天的快速发展。

在中国,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早期大规模污水灌溉,数十年的生活和工业污水直排,有色、化工、石化、农药、钢铁等土壤重污染行业企业长期的土壤污染监管缺失,造成了大面积的农田污染、数百万块潜在工业污染地块、上千个大型矿区和数百条河流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随着“土十条”的颁布和预计配套资金政策的落地,土壤修复行业在国内突然变得热起来,相关管理部门紧锣密鼓、新的修复企业雨后春笋、投资融资机构密切关注,计划或者筹划进军修复行业的咨询机构、工程公司、风投机构都在摩拳擦掌,积极筹划,畅想着修复产业春天的很快到来和预期的丰美收获。下面首先就中国已经揭露的土壤污染的状况和修复产业的发展潜力进行阐述,然后分析产业化发展面临的不足和挑战,最后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也许能对从业机构和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1

中国土壤污染已揭露状况及特征分析

中国近几十年来排放的污染物有90%都积累在土壤中,面临着形势严峻、规模庞大和过程复杂的土壤污染历史遗留问题,同时国内的土壤污染环境监管和预防机制依然没有有效建立,工业生产环境现场监管十分薄弱,多年强化前置性审批,弱化后期针对性监管的诟病不仅导致了水、气、固废等点源排放问题突出,针对土壤和地下水等隐蔽性污染问题更是几乎完全脱离了环境监察执法的范畴。大部分省份在污泥处置、固废处理和土地安全利用等方面依然存在严重的基础能力不足和监管力量薄弱等问题。因此,从环境污染治理的客观需求看,中国的土壤、地下水、河流生态和底泥修复的潜力十分巨大。

1.1 工业遗留城市污染土地

中国的工业化已有60余年大规模发展历史,过程中经历了国有和集体企业蓬勃发展时期、乡镇企业大发展和聚集发展时期、城市化“退二进三”和工业入园时期、产业转型和低端产业梯度转移时期等,粗略统计这些工业活动可能产生的潜在污染地块总量在100万块以上。由于目前中国尚不具备有效的土地污染发现基础能力和管理机制,目前已经揭露出来的污染地块主要集中在:1)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再开发区域、少量重污染行业比如有色冶炼、铅酸电池、农药、钢铁、煤化工类等国家政策或国际履约重点关注的重污染地块;2)少数东部发达省份针对电镀、皮革等高能耗高污染淘汰工业聚集区污染地块,以及北京、上海等高度发达地区低端产业退出工业地块等;3)大规模的钢铁、焦化、化工、石化等行业由于产业设备或工艺退出年限不到、地处欠发达地区难以短期清退等原因,这些污染地块或尚未发现,或仍在工业生产,预计会在“十三五”期间逐步显现出来;4)工业地块已流转再利用或工业聚集区外的废弃工业地块,以及长期随意倾倒或堆存的工业废弃物,这部分地块的数量十分庞大、产权关系复杂,预计会在未来土壤环境调查与排查过程中逐步被揭露出来。

原标题:【专家重磅】中国环境修复的产业化及健康发展初步建议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境修复查看更多>土十条查看更多>土壤污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