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节能余热余压政策正文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规划(2016-2020年) 推进工业节能环保、绿色发展(全文)

2016-11-01 15:09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脱硫脱硝节能环保工信部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健全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的体制机制,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国家科技项目和创新工程,开展前沿性创新研究。推动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机构的建设,改善科研仪器设备及中试线,大力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提升研发能力。争取国家重点建设的工程技术类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优先在具备条件的行业骨干企业布局。

选择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研发基础好、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具有行业带动性的典型企业,认定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促进行业创新发展。引导工业企业重视设计创新,培育一批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鼓励工业企业、工业设计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完善设计领域的创新生态系统。

实施大企业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推广工程,建设一批大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中小微企业、创客等对接的工业创新平台。支持大企业设立产业创投基金。引导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工业聚集区营造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构建各创新主体紧密协作的创新网络,支持示范基地建立完善“双创”平台。

3.加大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力度

结合当前产业发展瓶颈及新兴产业发展急需,发挥行业龙头企业主导作用和高校、科研院所基础作用,组织开展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挥国家科技计划的引导作用,强化技术创新支持政策,着力攻克一批共性关键技术,解决工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瞄准亟需解决的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充分吸纳企业和行业协会提出的产业重大技术需求,定期研究修订和发布《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明确各行业亟需突破的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推动部署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等重大工程,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关键核心和基础共性技术研发。

建立企业、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采取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模式,攻克一批对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共性关键技术,加快成果转化和工程示范。

4.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

深化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开展产业化导向的专利布局,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形成一批专利组合,构建支撑产业发展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知识产权储备。深入培育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打造并强化企业突破核心技术能力、创新成果产业化能力、向产业链高端跃升能力和应对国际纠纷能力,推动市场主体开展知识产权协同运用。

专栏2: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提升工程

鼓励和支持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开展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提升行动,培育一批具备知识产权综合实力的优势企业,发挥知识产权标杆示范企业典型带动作用。完善企业主导、多方参与的专利协同运用体系,开展产业知识产权协同运用推进行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员间知识产权创造布局、联合运营和收益共享,鼓励和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专业机构在重点领域合作开展知识产权评估、收购、运营和风险预警与应对。支持建设重点产业知识产权服务运营平台,提升行业知识产权服务能力。

5.完善综合标准化体系

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加强和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发挥企业在标准制定中的重要作用,产学研用协同推进产品研发与标准制定。扶持以企业为主体研究制定我国技术标准,将有代表性的标准推向国际,切实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专栏3:标准化体系推进工程

组织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推进两化融合、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工业基础、5G、移动互联网、智能硬件、智慧家庭、云计算、大数据等重点领域标准化工作。支持组建重点领域标准推进联盟。支持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推动基础通用标准、检测方法标准与国际接轨,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推动我国标准的国际化进程。

6.培育区域创新能力

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加强顶层设计,统筹现有创新资源,构建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加快创新资源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促进区域技术转移与研发合作。

鼓励各地根据《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结合自身产业发展状况、创新环境和创新资源特点,实现差异化发展。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充分发挥行业骨干企业主导作用、中小企业协同配套作用、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支撑基础作用、行业中介组织的保障服务作用,打造区域型创新平台,支撑当地创新发展。

引导“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创新资源聚集区,建设一批促进产业协同创新的技术推广应用平台和服务支撑中心,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二)重点方向

1.发展高效、绿色的原材料工业,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1)钢铁工业

以高效低耗和环境友好为原则,面向深部、复杂难采选矿产资源,开发安全高强度采矿技术与特色选矿工艺。以构建优质、高效、绿色的钢铁制造流程为目标,深度开发节能减排技术、相关工艺装备、智能制造技术并加快实现产业化应用。开发一批低成本、低消耗、高强度、长寿命、全生命周期减排的钢铁材料,以满足《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及传统产业升级提出的钢铁材料需求。加快形成我国钢铁材料品种、生产、应用、评价与标准规范体系。

专栏4:钢铁工业重点发展方向

矿产资源:共伴生组分与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与循环利用技术,国内铁矿、焦煤等资源科学勘探技术,低品位难选矿综合利用技术。

流程、工艺与装备:高炉-转炉长流程和废钢-电炉短流程的关键界面匹配与优化、二次能源高效转化、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节能长寿高炉系统、冶金副产物治理及资源化应用等节能减排技术,洁净钢冶炼系统、高效轧制及热处理、薄带铸钆、无头轧制等工艺装备,两化深度融合的质量管控系统与智能制造系统。

钢铁材料:高铁轮对用钢、新一代超高强汽车钢、高品质冷镦钢等钢铁材料,基于全生命周期节能减排以及不同服役环境下材料设计与评价、组织控制、精确成型与加工等关键技术装备。

延伸阅读:

发改委:节能环保正加速形成我国的支柱产业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脱硫脱硝查看更多>节能环保查看更多>工信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