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综合政策正文

《广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全文

2017-02-23 14:09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垃圾分类餐厨垃圾生活垃圾焚烧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八节 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一、推进绿色低碳基础设施建设

(一)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提高城镇新区建设、旧城更新和棚户区改造绿色建筑比例,新建大型公共建筑、政府投资新建公共建筑以及新建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二)以公共建筑为重点,开展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商场、宾馆、医院、高校建筑节能改造试点,重点进行“抗震、节能、适老、节水”等绿色化改造,推广围护结构隔热、遮阳和屋顶绿化、自然通风系统、建筑用能系统节电及其智能控制、太阳能光热光伏等技术的应用。依法强制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鼓励建筑立面和屋面安装太阳能光伏板,推广太阳能照明应用。

(三)积极推进高强度、高精度、节能利废的新型墙体材料应用,促进建筑工业化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40%以上。

二、推进低碳社区建设

(一)加快编制我市低碳生态社区建设标准,建立低碳生态社区管理组织。结合旧城改造开展试点建设,建立旧区低碳化改造技术与政策体系。

(二)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教育城建设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区为契机,将珠江新城、白云新城、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高端商务区、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等打造为紧凑集中、功能多元、生态优先的集约效益型绿色示范新城,并逐步在全市推广低碳社区建设。到2020年,全市建成20个低碳示范社区。

三、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一)通过具有岭南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使70%以上的雨水得到有效控制,保护水生态环境,逐步提高城市排水防涝标准,有效控制面源污染。

(二)编制实施《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根据降雨、土壤、地形地貌等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综合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方面的现状问题和建设需求,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控制率、绿地率、河面率和雨水资源利用率纳入考核指标体系。

(三)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建设生态排水设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在新(扩、改)建区实施雨污分流,实行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缓减城市内涝压力,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使70%以上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四)加强排水管网提标改造,完成对中心城区重点易涝区域排水系统改造,探索建设深层隧道排水系统,结合旧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城市更新等,切实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五)到2020年,全面建成主要江河防洪(潮)减灾体系,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基本消除溢流污染和初雨污染,有效提高珠江和河涌水质。

四、优化提升城市慢行交通系统

(一)编制慢行系统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合理规划和完善人行道、人行过街设施,加强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与居住区、公交枢纽、重要文体和商业等公共设施的无缝衔接,完善照明、标识设施,形成连续、系统的城市步行系统。

(二)扩展城市慢行通道,结合珠江沿岸及河涌两岸生态景观建设,打造绿色的滨水慢行系统,加强城市、区域、社区三级绿道网络的贯通和连接。

(三)总结金沙洲、黄埔区大沙地等慢行系统示范区试点工作,以慢行路网串接社区公共设施,增加社区空间,增强社区间联系。

(四)推广公共自行车项目,合理布设服务点,实现与公共交通的良好衔接。

(五)优化行人通道网络,拓展红线内外人行通道衔接,重点完善绿道设施,融入休闲、旅游、娱乐、文化、商务等理念,构建具有岭南特色、分级分层的绿道网络。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垃圾分类查看更多>餐厨垃圾查看更多>生活垃圾焚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