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几乎是踩着全国两会的尾巴,雾霾又来了,再一次成为盘踞华北上空的主角。这样的窘境,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前不久发出的治霾“悬赏”通告,显得更为迫切。
“国家为此将设立专项基金,不惜重金组织最优秀的相关科学家攻关,抓紧把雾霾形成的未知因素找出来,使治理雾霾更加有效。”3月15日,李克强会见采访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中外记者时说。
事实上,大气之外, 水体、土壤的污染问题也在人们的视线之中,三者一个关乎呼吸新鲜空气,一个关乎喝上放心的水,一个关乎吃上安全食品,都是960万平方公里上居民最基本的生存期待。
而科技,是打赢这三大治污战役必不可少的武器。近日记者在江苏走访了不少科研院所和相关专家,探寻水体和土壤领域治污中的科技身影。
太湖蓝藻危机后,湖泊污染研究成显学
3月22日世界水日,在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停靠着一艘两层楼高的白色科研船,这是站上科研人员的水上采样平台。
研究站常务副站长朱广伟,也是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他和学生像往常一样登上采样船。这天正赶上下雨,船驶离试验场,来到取样区后,风浪渐渐大了起来。
冒雨打捞样本并不罕见。有时,科研任务会催着他们连轴转,现在还没到他们最忙的时候,等到四五月,蓝藻水华来袭时,朱广伟要带着团队每周两次发布蓝藻水华预测预警半周报。
这是如今湖泊研究的常态。但在以前,这个研究领域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显得有些“门庭冷落”。
2007年太湖蓝藻危机事件是一个拐点。
事件曝光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有关湖泊水质的种种问题。站长秦伯强研究员告诉记者,太湖蓝藻危机事件的根本原因,就是富营养化导致的蓝藻水华,污染了饮用水水源地。
中科院南京分院副院长杨桂山经历了这一事件,那时他担任中科院南京地湖所所长。他清晰地记得,上级下了“两个确保”任务,一是确保不发生大面积的湖泛灾害,二是确保不发生大范围的饮用水安全事故。
从那以后,秦伯强团队开始接到更多的科研任务,根据他在团队的数据统计,从2007年9月7日到2014年11月,太湖的蓝藻水华问题有所好转。
相应地,有关太湖水质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科学家的青睐。朱广伟告诉记者,“以前并没有太多的研究来做,如今一些北方知名高校的教授也带着团队来这里开展研究”。这背后是政府在湖泊领域研究经费投入的增加。
危机没再发生但治理还不够彻底
科学家眼中的湖泊,是“大地明珠”,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其中最受瞩目的就是取水供水。秦伯强说,我国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2759个,总面积达91019平方公里,其中约三分之一为淡水湖泊,绝大部分为浅水湖泊,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这些湖泊有一个常出现的病,就是“蓝藻水华暴发”。
因此,当上个世纪末,我国湖泊污染、富营养化及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出现时,秦伯强深感“有心无力”——仅就长江中下游地区而言,这里的淡水湖泊已经有70%~80%富营养化或正变得富营养化。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发挥生物质能潜力扎实推进农村能源转型——访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兼生物质能产业分会秘书长张大勇(来源:中国电业与能源作者:王睿佳)我国生物质能蕴藏量巨大,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助推农村能源革命、实现农村能源转型的良好动能。那么
河北威达蓝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中低温脱硝催化剂产品研发、生产、回收再生及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助力大气环境治理,工业烟气脱硝。我司一直是“以科技治理雾霾,共享蓝天碧水”为环保事业尽绵薄之力。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来临之前,我司邀请花官营东城营小学学校的学生代表来公司参观脱
随着气候变化成为中国最重视的环境议题,一些曾在雾霾治理上发挥重要作用的环保组织发现它们需要新的思路来参与气候治理。在中国环保圈里,民间环保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这几年的发展有些与众不同。有人戏称它已经成为一家领先的科技公司。“确实,过去这几年,我的同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程序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郑重提出“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以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为重点率先突破,增加农村清洁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12月12日,在召开的气候雄心峰会上,我国再次明确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进一步举措,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
做为全球公认的零碳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在我国能源转型和双碳战略中处于什么地位,能发挥哪些作用,可能是很多人都较为关心的问题。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产业研究部根据部分会员企业需求并结合产业发展趋势,编写了此研究报告,今天在生物质能观察平台(微信号:CBEIPA)相继推出系列主题,仅供参考。
3月19日,陕煤集团黄陵矿业公司2×660MW电厂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2021年2月19日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意见”)等系列改革意见和工作报告。会议强调,要围绕推动全面绿色转型深化改革,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自然资源
2021年2月19日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意见”)等系列改革意见和工作报告。会议强调,要围绕推动全面绿色转型深化改革,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自然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持之以恒推进京津冀地区生态建设。“十三五”期间,京津冀三地加强区域生态保护协同,率先从大气、水污染联防联控等方面取得突破。优良天数达七成,加快了天蓝、水清、地绿的绿色发展,群众的“蓝天幸福感”持续增强。最
当前北方冬季居民供暖以煤为主的局面,与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趋势格格不入。低碳、零碳改造刻不容缓。一直以来,煤炭消费比重过高导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长期居高不下。虽然自2011年以来,煤炭消费占比已由2011的70.2%快速降至2020年的56.7%左右,但期间煤炭总消费量并未随之下降,而是长期稳定在40亿吨
“大气污染治理取得的成效,可能了解的人比较多,实际上这十年,我国水环境治理成效也是非常巨大的。”4月22日,出席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3年科学技术年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丰昌在特邀主旨报告中提及,从2009年到2022年,我国地表水重要断面优良水体的比例达到85%左右,“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一个成就。相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发布关于提名2022年度省科学技术奖项目的公示,河湖底泥重金属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提名。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关于提名2022年度省科学技术奖项目的公示根据省科技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22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要求,拟提名山东建筑大学为第1完成单
以Webof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内收录的1971—2020年海水淡化文献为数据源,借助CiteSpace对国际海水淡化研究领域的国家和研究机构、关键词、参考文献、期刊与基金等信息进行分析,提出国际海水淡化技术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阶段;以反渗透、多级闪蒸、超滤、微滤等研究为主的积累阶段;减压渗透、正渗透、纳米颗粒、石墨烯等海水淡化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快速发展阶段。同时,从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两个方面提出了对国内相关研究的借鉴与启示。
区别“环保”和“环境”的关系是我们小组之前报告中反复强调的观点之一。在我国政府作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06年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后,市场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上,这一关注的逻辑有类似于治理环境需要靠关停产能这一历史的逻辑上。而通过我们之前的治理环境的经验来看,环保作为治理环境的有效手段,相比关停产能会更好,而且也是不可或缺的。具体到碳中和这个领域,我们认为环保可以实现的,或者能起到贡献的,为三个方向:分别是碳捕捉,碳监测和碳汇。
2019年,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67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2051.21立方米/人。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我国处于轻度缺水的状态。自“水十条”发布以后,我国水环境治理行业进入了政策密集发布期,政策口径也从点污染源治理向面源治理转变。在政策引导下,各地政府加强水环境治理,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从流
雨水口是地面雨水排放系统中收集雨水的起端构筑物,由进水箅、井身及出水管等组成。路面上的雨水汇流经过雨水口的收集进入雨水管道系统,它不仅是城市排水管系汇集雨水径流的衔接,还会引入城市污染物,间接影响城市交通、城市水环境、环境卫生及人体健康。雨水径流是造成城市非点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但农村水环境状况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主要靠政府财政投入,长远来看难以为继。本文在分析农村水环境治理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国内外农村水环境市场化治理经验,提出农村水环境市场化治理机制的基本思路和对策,为国家制定农村水环境管理对策和推进
通过建立简化的合流制排水区水体污染物估算方法,从具体数据上分析不同因素对水体污染物浓度的影响。通过依次变化研究区域内合流制排水管网收集处理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去除率、截流倍数、海绵城市设施关键参数等因素,研究受纳水体污染物浓度的变化。经计算,在90%的管网收集处理率的情况下,雨季时
经过6年的科研攻关,昆明滇池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难题得以破解。2012年,国家水专项滇池流域农田面源污染综合控制与水源涵养林保护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课题获得立项。作为国家重大水项目研究,由云南大学、云南环境科学研究院、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6家单位、160多名科技人员
农业面源污染正成为我国地表水体的主要污染负荷来源,威胁水生态健康和水环境安全。文章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特征及其主要的形成原因,总结了当前主流的防控技术与策略,重点阐述了从全局防控农业面源污染的ldquo;源头减量(Reduce)mdash;过程阻断(Retain)mdash;养分再利用(Reuse)mdash;生态修复(Restor
01《环境保护税法》正式实施1月1日,我国第一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单行税法mdash;mdash;《环境保护税法》正式实施,这标志着环保费改税正式完成,同时意味着环保税的开征标志着我国的环保事业和经济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生态文明体制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环保税法》等一系列政策拉开了环保效果新时
各有关单位: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随着人类经济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各种污染物不断释放,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工作。生物修复技术近几年来由于其具有处理效果高、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经济可
4月27日,国务院关于2024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报告指出,2024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指标均顺利完成年度目标,好于“十四五”规划目标时序进度要求,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4年超90%。2025年将持续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生
北极星环保网获悉,4月27日,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征集2025年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的通知》,申报范围包含大气、水、土壤修复、固废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处置等技术装备。技术类别分为研发、应用、推广类。详情如下: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征集2025年国家鼓励发展的
为规范排污许可管理,强化固定污染源监管,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4月17日,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发布安徽省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管理规程(征求意见稿),具体内容如下:关于公开征求《安徽省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管理规程(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排污许可
4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近日组织开展2025年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推荐工作。将聚焦工业领域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指标要求,强化创新驱动,突破环保装备关键核心技术工艺以及配套零部件、材料、药剂等领域的技术瓶颈,加强先进适用环保装备在冶金、
日前,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天津市2025年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共1371家。详情如下:关于发布天津市2025年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的通告按照《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管理办法》(生态环境部令第27号)有关规定,我局组织开展了水环境重点排污单位、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大气环境重点排污单位、噪
近日,郑州市生态环境局公布2025年郑州市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共900家,涵盖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污染监管、环境风险管控等。郑州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关于公布2025年郑州市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的通知各开发区、区县(市)分局,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生态环
3月20日,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营市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通知指出,全力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加快渤中海上风电、海上光伏、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建设,扎实推进渤中海上风电G场址、国华HG14海上光伏1000MW、辉阳渔光互补、通威渔光一体(二期)等重点项目,力争新增
日前,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2024年全省生态环境工作情况。其中提及,出台国内最严、国际领先的标准体系,建立每家企业一个包联小组、一本任务台账、每周一次通报的“三个一”机制,在全国率先实施钢铁行业转型金融工作指引,集中举办3次政银企对接,推动全省55家在产钢铁企业环保绩效全部达到A级。详情
#导读#为及时反映生态环保产业过往一年的发展动态,预测新一年的发展趋势,我会组织各分支机构编写了《2024年行业评述和2025年发展展望》,供环保企事业单位、专家和管理者参考。本文为《2024年土壤与地下水修复行业评述和2025年发展展望》,作者为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土壤与地下水修复专业委员会段颖
近日,《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美丽陕西建设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内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到2027年,美丽陕西建设成效显著;到2035年,建设目标基本实现。详情如下: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美丽陕西建设的实施意见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